老照片之旧器物
炊糕拾忆
金塔
2022-12-0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拆家里老房子的时候,发现了这两个老物件,杉木质地,分别有三个和四个图案,为鱼、贝壳、仙桃、渔舟、宝扇等。端详一番,只觉雕工精细,形象栩栩如生。它是闽南古老的炊具,我叫它们炊糕模。

  在同安农村,以前很多人家都有这种木质炊糕模,基本都是长条状的,颇似文房用品——镇纸。小时候,知了吟唱着盛夏,金黄的稻谷碾出了新米,临近七月半中元节,几乎每户人家都要开始做炊糕了。晴朗的早上,阿嬷从九架厝的阁楼里搬出一个不大的箩筐,里面装满了炊糕模版,叠得整整齐齐,还盖得严严实实。用杉木制作的模具,一定要放在干燥处,防止虫蛀,所以阁楼是最好的收藏处。她走到天井,打上井水,一个个地洗一遍,再放到屋顶晾晒,不到一个时辰模具就晒干了。模版干干净净,在阳光下木纹特别清晰,还散发出淡淡的木香。厨房里,柴火灶上,母亲炒熟了一锅糯米,米香弥漫了整个厨房,逗引着我的味蕾。她装好熟糯米,端出了厨房,来到天井。阿嬷早就等候着,她推着石磨,母亲一勺一勺地添加熟糯米,白花花、细绵绵的米细末便渗了出来。临近中午,糯米磨好了,端到桌上,拌上白糖或红糖,也可以加上花生、黑芝麻粉末,就开始压模。我家每次都会做几种口味的炊糕,有白糖糕、红糖糕、花生糕、芝麻糕。

  压模的时候,阿嬷和母亲要重复抓起一把把米细末,往模具里一遍遍填、一遍遍搓,填搓得扎实之后,再用横木打上,放置到蒸笼里,小心地提起模具,一个个款式图样各异的米糕就有模有样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压模是件有趣的事,小孩特别喜欢做,但基本上都是“别有用心”。搓着搓着,就随手抓起一把米细末往嘴里塞,打发一下馋劲。有时候,干脆装个半碗,开水一冲,搅拌一下,变成米糊,大快朵颐一番。

  做炊糕,不仅有口味、款式的区别,也有工艺的区分。做夹心的炊糕,需要技术,也是创意。用作馅料的食材,经常是花生末、黑芝麻末、绿豆末、红豆末,都是自家地里种的,采收了,研磨炒熟。母亲往模具里搓实了一半糯米末,然后捏上一把花生末,均匀地撒一层,再搓上一半糯米末,花生夹心糕就做出来了。这还是比较简单的,最难的是多层夹心,阿嬷特别擅长。她娴熟地先搓一小层糯米末,撒上一小层花生末,再搓一小层糯米末,又撒上一层芝麻末。阿嬷可以做成三层夹心,每层都是薄薄的,口味特别好,是我们小孩念念不忘的甜食。

  等待炊糕蒸熟是难熬而又美好的时光。厨房里烧着柴,热得人大汗淋漓;而当炊糕抬出蒸笼,拿上一块边吹气边送进嘴的时候,那满口甜满口香的感觉,却让人欲罢不能。毕竟在那个年代,物资贫乏,能有这样的好东西吃,真是不容易。这些炊糕,阿嬷照例是在七月半这天拿去虔诚地祭拜祖先,之后犒劳我们自己,当作是平时待客或农忙间隙的点心。

  记忆中的炊糕模有好多图案,梅花、稻穗、葫芦等,也有文字图案,如福、财等,不仅美观,更满载人们的美好期许。就跟年画似的,基本关乎五谷丰登、鱼米富饶、福禄寿等。

  如今,炊糕模已经很难觅得几件,都渐渐消失了。然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却是一直延续的,木质模变成了不锈钢、铝制的烘焙模具,炊糕变成了更加精致的糕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