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医保 让群众病有所依
市医保局创新开展重特大罕见病医疗救助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2022-12-08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市医保局组织志愿者前往翔安区东园社区,开展送医送药进农家活动。

  文/本报记者 黄怀 图/市医保局 提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市医保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开展医保参保资助、医疗救助等医保民生相关工作,深化“爱心医保”品牌效应,着力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创新开展重特大罕见病医疗救助工作,以实际行动丰富拓展“爱心厦门”成效和内涵。

  共担救助 精准帮扶

  “企鹅宝宝”是对小萱宝的一个让人心疼的昵称。因为脾肿她的肚子鼓鼓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在两岁多时,经诊断,小萱宝患的是一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罕见的疾病——戈谢病。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目前登记在案的全国患者数目不超过400例。

  治疗这种罕见病需终身注射“思而赞”,一针要2万余元。2020年,5岁的小萱宝每月需打4针,每年花费近100万元,而随着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注射药量和治疗费用还将逐年增加。从事空调安装工作的爸爸和做早餐生意的妈妈即使竭尽全力,也无力负担巨额的医药费,本不宽裕的家庭更加艰难。因缺乏治疗资金,小萱宝此前每月只能注射一针“思而赞”稳定病情。

  和小萱宝一样,很多重特大罕见病患者存在诊断难、治疗难和医保目录外自费用药贵的困难。他们的家庭都因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一步步走向崩溃边缘。

  对此,市医保局积极推动出台《厦门市重特大罕见病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发动市医保学会会员单位和局系统干部职工进行爱心募捐。依托市慈善总会设立重特大罕见病救助基金,协调市民政、民宗、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部门,由市医保学会牵头兴业银行、石室禅院等社会爱心慈善力量,按照“病种目录制”和“一事一例”原则,创新采取“患者承担一部分、药企让利一部分、社会共捐一部分”的共担救助模式,对重特大罕见病患者开展“1+N”重特大罕见病精准社会救助。两年来,累计为数名患者多批次援助支出逾110万元,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积沙成塔,微光成炬。一批批爱心企业、组织与人士,向需要社会关心救助的困难患者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希望与勇气,一起为爱接力,将爱传递,用爱点亮生活,以善共筑大爱厦门。

  因为能稳定用上药,小萱宝的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如今她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上学,学知识、做游戏。“之前我们夫妻俩起早贪黑拼命工作,一个月也只能赚到孩子打一针的钱,一家人一度陷入绝望。‘爱心厦门’的救助,极大地减轻了我们家的负担,让我们重燃希望,很庆幸生活在厦门这座有爱的城市,感恩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小萱宝的母亲周女士说。

  推动重特大罕见病用药

  进入医保目录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其中也包括“每一个小群体”。让每一位病人,包括罕见病患者都享受到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的红利,彰显的正是“一个也不能少”的民生情怀。

  目前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并通过“双通道”机制,使罕见病用药在医保定点零售药店也可以购买到。

  值得一提的是,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靶向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国家药品谈判八轮“灵魂砍价”,单针价格从70万元降到3.3万元,实现“贵族药”有了平民化价格。

  为进一步缓解部分医保目录外自费药品给群众带来的经济压力,市医保局、厦门银保监局会同相关部门与八家承办保险公司,共同为厦门医保参保人量身定制了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厦保”,突出公平普惠,低门槛、广覆盖,紧密衔接基本医保,在全国率先将门诊费用纳入赔付范围,保障范围涵盖了医保内外,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助力形成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惠厦保和社会爱心救助组成的厦门市“五重”医疗保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