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的时候,黄雅香在垃圾桶旁画画。
黄雅香的作品。
黄雅香拿着她的得意之作,露出天真的笑容。
垃圾分类督导员黄雅香不太喜欢下雨天。下雨,意味着她不能带画册去工作现场画画。11月初的时候,她画的《前埔旧貌》画册,就被雨水打湿过。为此,她在朋友圈里吐槽:“气死了,下什么雨……”
黄雅香的工作地点在前埔南区清洁楼垃圾投放点。没有居民来丢垃圾时,扎着丸子头的她,就在边上放个小塑料凳,支起手机,把画册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对着手机里的老照片开始画画。
换过两份工作 从未搁下画笔
38岁的黄雅香,从事垃分督导工作已有4个年头,这也是她的第三份工作。2006年,毕业于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脱胎漆器漆画专业,由于没有条件继续深造,她选择回家乡厦门找工作。“一开始也想找专业对口的,不过专业太冷门,只能先干别的活儿。”黄雅香先后做过收银员、社区消控视频部值班员等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画画。
2007年起,在社区消控视频部陆续工作的7年间,黄雅香上班空闲时画,下班也画,书里的景物照片、学生时代在福州拍的建筑物,都在她的画笔下重现。公共视频镜头里有画面感的场景,她先拍下,再用笔描摹在自己的画册上。
2016年后,生完二孩后,黄雅香全职在家带孩子。直到2019年,社区招聘垃圾分类督导员,她才回到工作岗位。现在的她,每天上班背着小背包,里面全是她用来绘画的工具:一瓶墨水;两支钢笔,其中一支用来勾勒形状,没有上墨;一个手机支架;几本未完成的画册和一张鼓浪屿地图。鼓浪屿地图是她从垃圾桶里捡的,“以后有机会我想画一下鼓浪屿”。
垃分员在垃圾桶边上画画,附近的居民似乎习惯了这一幕。黄雅香说,“可能是大家的生活太匆忙。”偶尔会有调皮的孩子,凑过来看,随手丢点垃圾。黄雅香起身处理完,就回到座位上画画。“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她笑着说道。因为下班时间一到,她就得马上收拾好画画工具回家,买菜、做饭、照顾小孩,家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她操持。
最喜欢钢笔速写 笔下多是老厦门风貌
黄雅香在福州上学时,三位莆田同学的钢笔速写,让她艳羡。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绘画形式。从那时起,她便开始自学。课余,黄雅香就琢磨同学的作品,先从临摹开始,然后再实景速写。毕业那会儿,黄雅香还复印这几位同学的钢笔速写,带回厦门揣摩。
毕业至今,黄雅香画的钢笔速写有15册,最厚的一本两百多页。这些速写多是描摹厦门老建筑风貌。她曾有4幅中山路骑楼的速写被厦门一家文创公司收录,做成帆布袋文创。这四款帆布袋被她收藏在家中的衣柜里。她说画骑楼上的窗户,最需要耐心,因为每一扇都是相同的,一笔一划重复多了就会不耐烦。
黄雅香最近在画前埔村,她打小就生活的地方。她笔下的老建筑速写,有的源于儿时记忆,有的来自历史资料的老照片。遇到记忆模糊或史料不全的,需要她发挥空间想象力。为了搜集更多资料,她关注了许多讲述厦门本地历史的公众号,还买了许多老厦门的图册,一有空就翻看。
黄雅香形容自己是一个有乡愁的人。这份情感,曾通过她的画笔,传递给其他人,一位定居在香港的老厦门人,因为疫情一时无法回厦门,在朋友圈看上了她画的厦门骑楼,就向黄雅香买了两本各56页的钢笔速写画册。“有人喜欢我的画,喜欢厦门,我很开心”。
把床板当画案 挤出时间就画画
生活中的黄雅香,是一名古装扮相爱好者。她的手机里有许多她在家穿着古装衣服的照片。照片里,没有精致的妆容,衣服也是从拼多多上买的,她只给自己配上不同的假发。那几顶假发,平常也没派上用场。10月底,电视台来采访她,她戴上了其中一顶黑色短款假发。她笑说,这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艺术家”的气质。除了穿古装,黄雅香对画古装也感兴趣。早些年,她曾画过清朝十二帝身着华服的画像。
黄雅香对自己的画技并不自信,每当有人想找她买画,她都会重新画一本再出售,把第一遍落笔没有画好的地方,修正过来。
平时,她会把自己的画分享到抖音上。更多的时候,她只是记录自己画画的心情,不是为了在社交平台上卖画。她甚至害怕,如果买画的人多一点,会打乱她的创作节奏。她喜欢一件事一件事地做。
黄雅香没有自己单独的创作空间。在家里,床边放一把小凳子,她把床当成桌子;在工作场所,画案就是自己的大腿。黄雅香坚持手绘,由于买不起数位板,她曾经凭借鼠标在电脑上作画。不过自从蟑螂跑到主机里,电脑再也启动不了。这样的创作条件,黄雅香没有抱怨,只希望自己可以“多画一点,技巧多提升一点”,将来如果不做垃分员,她还是想从事和美术相关的工作。
文/本报记者 谢瑞真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