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栲是闽南话的叫法,实际上,通俗的名称应该是茶篓,顾名思义,就是采茶时用来装茶叶的篓子。
旧时闽南农家生活,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竹编器物,如谷笪、筊枥、菜篮、神篮、吊笼、筊栳、茶栲等。在这些竹编器物中,茶栲是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既不像神篮那般做工精细、工艺考究,也不像筊栳那样外形方正规整,更不像吊笼那般有着镂空的笼体。茶栲的制作工艺与筊栳相近,同样用竹篾条编织而成;在编织工艺上,茶栲要比神篮来得简单,但也需要技术娴熟的篾匠才能完成,因为整个茶栲共有六个角,篓底四个角、篓腰两个角,每个角都要恰到好处,才能保证底部对称、篓腰对角平衡、高度一致,稍有差错,编出来的茶栲要么松松垮垮,要么外形不规整,品相就不好了。
老家漳州平和是白芽奇兰茶的原产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人们很早便有种茶、采茶、制茶的习惯,茶栲便是最好的采茶用具。茶叶生长速度快,一年可采摘四五次,其中以春茶品质最好。每到茶叶开采时节,农家女子便找来一条长长的汗巾,扎住茶栲的“脖颈”,挎在腰间,来到茶园采茶,她们灵巧的双手摘折着还挂着露水的嫩叶,鲜嫩的茶叶很快便装满了茶栲。
摘回的茶叶叫“茶青”,经过晒青、杀青、发酵、炒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即可制作出可冲泡的成品茶叶。在白芽奇兰茶尚未大面积推广的年代,家庭种茶产量少,从茶叶采摘到制作全过程都是纯手工,其中辛苦自不必说。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家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白芽奇兰茶,并使其形成产业化,采茶、制茶过程中的纯手工劳作也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既节省了劳力,也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自此,采茶用的茶栲便“功成身退”,跟许多农家用具一样成了历史的记忆,正如前文所说的一些闽南竹编器物,如今的年轻人别说见过、用过,恐怕有些连名称都没听过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