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鲜活接地气 请听青年说
集美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大学生微宣讲比赛昨举行决赛
2022-12-1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选手们在讲故事、讲成就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集美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大学生微宣讲比赛决赛现场。(主办方 供图)

  文/本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赵婧 高磊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除署名外)

  用青春的语言讲好新时代故事、把充满活力的宣讲送到青年身边。昨日下午,集美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大学生微宣讲比赛的决赛在杏林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拉开帷幕。共有来自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工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校的15支队伍进入决赛,经过专家评委现场打分,最终,来自华侨大学的宣讲作品《坚持人民至上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获得一等奖。

  当前,集美区在全区范围大力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为了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绽放时代光彩,集美区组织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大学生微宣讲比赛,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此次活动也是集美区校地融合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铸魂育人。

  此次活动由中共集美区委宣传部、共青团集美区委员会、集美文教区管理委员会、集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集美辖区各高等院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协办。

  【现场】

  学习感悟化作鲜活故事

  参赛选手们用青春的语言讲好新时代故事。

  决赛现场,参赛选手或组合,通过演讲、朗诵等丰富形式,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通过接地气、有温度、青春范的宣讲,展现了集美青年学子的自信自强和一心向党的精神风貌。

  “十年前的农田滩涂,现如今的创业沃土。”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黄楷等同学紧扣“非凡十年”主题,从十年来集美新城的蜕变说起,以朗诵的形式展开厦门跨岛发展的蝶变画卷。

  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少数民族同学凌满聚焦乡村振兴话题,由家乡川西的“脱贫之路”展开宣讲,用“小切口”体现“大主题”,号召青年朋友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服务社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颖欣分别用普通话、广东话、闽南话和英语与大家分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句让她印象最深刻的“金句”,开启题为《坚持人民至上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宣讲。结合集美区的发展变化,她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身边事谈开去,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内容娓娓道来,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获得一等奖。

  “在准备、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来自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的选手李钧钧和同学庄晓雅、罗铖杰三人组队完成宣讲作品,平时,他们三人组成的宣讲小分队也常常活跃在校园里,通过团课、宣讲轻骑兵进支部等活动,与同龄人分享学思践悟成果。

  “今天在现场听到了青年学子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解读,也感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情,选手们在讲故事、讲成就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以理服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有声有色,非常精彩!”评委之一、集美区朗诵艺术协会主席张军民说。

  同样作为评委的厦门市委讲师团骨干教师陈德志认为, 此次的微宣讲比赛质量高、有特色,抓住了青年群体开展理论宣讲分众化,表达了青年人的所思所想,体现了集美的鲜明特色。

  【同步】

  “红色青骑兵”

  走出校园开展宣讲

  集美区拥有15所高校、科研院所,在校学生近15万人,当前正以“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为牵引,奋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

  据介绍,集美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大学生微宣讲比赛自11月启动,经过各高校的内部选拔和推荐,共有30组选手参加初赛,最终选出15组选手进入决赛,集中展现集美大学生青春亮丽的形象和昂扬向上的风采。

  昨日,经过各选手、团体的精彩演绎,最终评选出大学生组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优秀指导老师奖,并现场进行颁奖。

  此外,集美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微宣讲比赛的社会组预决赛也将于近期举办,届时,来自集美区委各直属党组织推荐的18支队伍将进行精彩的角逐,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集美区委宣传部介绍,下一步,将择优选取大学生组及社会青年组优秀宣讲员组成“红色青骑兵”,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与理同行”系列宣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网站,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