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编办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部署会。
市委编办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本组图/市委编办 提供)
本报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 何振坤 傅子瑜
率先全省完成市级党政机构改革中期评估,全面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
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破解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难题;
探索试行幼儿园教师备案员额管理,创新人才编制“周转池”模式,最大限度提升机构编制效益。
……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一年来,厦门市委编办牢牢把握党管机构编制根本政治原则,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密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物理重塑”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不断优化完善机构职能体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强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把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作为第一职责,坚决做到党委政府有部署、体制机制有保障、编制资源跟得上,确保机构编制资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配置、保障到位。
2022年,市委编办自觉将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抓落实,主动对接改革发展需求,全力推动金砖创新基地和海丝中央法务区实体机构建设,大力支持省药品审评与监测评价中心厦门分中心设立运行,不断健全招商引资工作体制与医保数据监测体系,规范推进翔安创新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发展“规划图”转化为机构编制工作“施工图”,确保党委政府部署推进到哪里,机构编制工作就服务保障到哪里,全力以赴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以编引才”的计划调控导向功能,建立编制“周转池”、人才专项编制等制度,整合待分配编制及分散空编资源,统一建立重点中心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基层医疗卫生、中小学和高层次人才等各类编制池,解决重点民生领域的引才用编保障;全面落实好“留厦六条”政策,认真做好4批次人才配偶在厦安置工作,畅通高层次人才引才绿色通道,有效保障全市招才引智工作。
此外,联合市退役军人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退役军人“兵教融合”就业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发布“兵教融合”全流程方案,拓宽退役军人入校任教渠道,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批示肯定。目前,已有50余位退役军人通过公开招聘、军转安置等方式走上“兵教师”岗位。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管理
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市委编办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聚焦制约发展的体制矛盾和机制症结,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抓好机构编制管理创新,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改革之路,不断开拓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紧盯基层所盼,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按照简约高效原则,加大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八大领域执法职能的归并和整合,大幅减少执法队伍种类,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特别是整合优化应急管理执法职能,组建市区两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将应急救援中心、地震局等力量纳入应急执法力量进行统筹,提升综合执法效能,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突出镇(街)赋权扩能,全力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治理难题。统筹推进市、区、镇(街)三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向基层赋权扩能力度,公布首批镇(街)执法事项目录清单,率先全省完成镇(街)赋权确认工作。在全市各镇(街)统一设置综合执法办公室,组建45支镇(街)综合执法队,调配事业编制充实到镇(街)综合执法队,并根据镇(街)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突出区域特点放权赋权。各区已于6月底公布首批54项至200项不等的赋权清单,逐步形成上下联动、运转高效、覆盖面广的为民服务体系,有效打通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
聚焦开发区、自贸区这个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统筹完善特殊区域管理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对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实行“摘牌瘦身”,规范思明、湖里、集美、同安4个区级开发管理机构,推行自贸区、开发区权责清单管理,最大限度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助力经济腾飞。
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如何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彰显机构编制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温度?
今年以来,市委编办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关注民生,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出发,切实找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症结,持续推进教育、卫生等密切关系人民福祉的重点民生领域改革,以体制调整、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着力解决好改善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从听民声到解民忧,从集民智到纳民谏,厦门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已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提高热线办事效能,积极推进覆盖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32条政务热线整合并入,设立厦门市政务热线服务中心,做好机构编制调整划转和加大编制方面支持,全面打造政务便民服务“总客服”,显著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锚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积极探索新机制新举措,在全省率先试行幼儿园教师备案员额管理,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助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主动跟进服务保障岛内外教育一体化建设,精准施策、全力支持双十、第二、第六中学等“名校跨岛、名师出岛”,积极服务高新学校开办并助力厦门实验中学、集美中学等岛外学校做大做强;统筹全市事业编制资源,依标足额核定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向省委编办争取6000名周转编制,着力解决我市中小学校编制缺口问题。
为适应基层疫情防控等工作需要,主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将岛内15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划归区属,重新核定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控制数,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用人需求。同时,设立基层医疗卫生周转编制池,“兜底”保障各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急需人才,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仅如此,市委编办统筹调配编制资源,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高疫情防控医疗救援能力;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保障公立医院引才用人和与高校合作,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做实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
推动机构职能体系优化协同高效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政机构职能体系,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自今年4月以来,市委编办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历时3个月率先全省完成市级党政机构改革中期评估工作,全面检验了市级党政部门机构改革成效、履职情况及机构编制使用效益,梳理分析了机构改革后体制机制运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强化评估结果转化运用,结合实际立行立办,实现精准“画像”、靶向“施策”,为做好新一轮地方党政机构改革提供方案储备。
这是厦门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深化巩固改革成果,持续释放机构改革带来的治理红利,市委编办以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统筹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机要保密、科技创新、双拥优抚、“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等领域工作力量,先后理顺港区内外集装箱场站、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加强消防审验、生态环境监测、文化事业等重点领域机构编制保障,支持区级强化粮食安全监管、民族宗教、招商引资、文物保护、纪检监察、非公党建等工作,持续推动机构职能整合由“物理重塑”向“化学反应”迈进。
此外,结合体育运动、生态环境、财政保障等部门实际,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升整体效能,持续整合撤并规模较小、职责相近事业单位,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清理规范,全面构建完善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体系。
矢志不渝守初心,奋发有为担使命。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编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政治定位、功能定位、工作定位和服务定位,围绕中心任务和全市工作大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进姿态,为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高效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