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擎驱动 协同创新
中山消化勠力攻坚“卡脖子”工程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将医学科研与百姓需求紧密结合,将肠道微生态、人工智能研究应用于重大消化疾病防治
2022-12-2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核心团队。(本报记者 陈偲瑶 摄)

  

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任建林教授(右一)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 高泉艺

  第二届厦门“年度医疗十大创新技术”日前揭晓,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人工智能辅助消化内镜诊疗新技术”榜上有名。该技术以科研成果助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由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成立的消化病学系是厦门大学医学院首个临床科系。近年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和智能医学方兴未艾,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与厦门大学相关交叉学科密切合作,将百姓需求与医学科研紧密结合,围绕临床“卡脖子”难题,推出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我们始终坚持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通过整合大学、学院与附属医院交叉学科优势资源,探索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任建林教授表示,消化内科紧跟学术前沿,将肠道微生态、人工智能研究应用于重大消化疾病防治,取得一系列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消化疾病诊疗水平,切实造福广大患者,展现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责任与担当。

  名医荟萃  优质医疗服务惠及众多患者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是我省唯一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消化内科。在学科带头人任建林教授及陈建民主任、许鸿志副主任带领下,消化内科医教研齐头并进,综合实力强劲,让厦门及周边地区众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消化内科年门诊量17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科室根据本区域疾病谱,开设炎症性肠病(IBD)、慢性肝病、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早癌和胆胰疾病等专病门诊。同时,分别设置了IBD亚专科、肝病亚专科、消化道早癌亚专科、胆胰亚专科四个病区,并配备专业团队和高精尖设备,让诊疗服务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

  消化内镜中心同样成绩不凡。“今年消化内镜诊疗量已突破6万人次,近年来,除了工作量不断增长,内镜诊疗的难度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不用开刀,微创就解决了病痛。”任建林表示。除了常规的消化内镜诊疗项目,内镜中心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以及双气囊小肠镜下治疗等特色技术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教学方面,消化内科承担着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任务,同时还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培训中心厦门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和中国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培训基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

  科研领域,消化内科也取得累累硕果,近期连续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优质论文,主要聚焦肠道微生态、医学人工智能等热点问题,最高影响因子达22.682分。

  在亚专科蓬勃发展基础上,消化内科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以“两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发展格局:两个中心即肠道微生态和消化系统重大疾病、医学人工智能和消化内镜研发应用;四个基本点即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炎症性肠病综合诊治、胆胰疾病综合诊治、肝病综合诊治。科室还联合海内外消化界同仁举办海峡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世界华人消化青年论坛、海峡消化中华行等著名品牌学术会议,在交流学习中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国内领跑 深耕肠道微生态领域

  肠道微生态和消化系统重大病防治是近些年消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消化内科依托厦门大学平台,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厦门市肠道微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发改委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优势,在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对病毒性肝病、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肠菌移植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好的结果,有望突破相关疾病防治瓶颈。科室团队多次受邀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分享成果和经验。

  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有些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病情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消化内科研究团队发现,部分患者接受肠菌移植后,供体优势菌群能够“带领”一群有益的细菌发挥作用,促进肠道粘膜修复愈合,从而改善症状。这对预防和诊治肠道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还发现,肠道微生态会影响肝病,肠菌移植能使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和代谢性肝病患者获益。科室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业界关注。这给临床治疗重大消化疾病带来新的启发:如果将特定微生物制成肠菌胶囊给患者服用,有望改善肠道微生态,进而改善肝病的转归。

  接轨国际 人工智能让消化疾病诊治更高效

  作为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牵头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在任建林教授带领下,与消化病学系双聘教授王连生教授团队开展广泛深度合作,在医学人工智能与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新型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研发方面紧密联合,取得了初步可喜成果。科室多个临床研究团队聚焦医学人工智能与消化系统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相关多项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消化内镜是揪出消化道早癌的利器。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些病变不易被早期发现。比如大肠镜检查,肠道长达1.5米,拐弯多,有的部位光线暗,有些病变扁平爬行在肠道上,没有明显突起,或是肠镜检查充气致使肠道痉挛,这都增加了医生肉眼甄别病变的难度。而人工智能软件则能快速识别病变,有助于减少漏诊。

  发现胃肠道早癌后,内镜微创切除,手术边界大一点还是小一点,深一点还是浅一点,不同年资不同经验的医生判断可能不同。人工智能ESD辅助导航系统则能辅助提醒,帮助医生精准界定手术范围,既不多切,又切得干净。

  任建林介绍,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助于消化系统重大疾病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

  消化内科还联合厦门大学开展人工智能肠道全视野病理研究,以提升肠道疾病分子病理诊断水平。该研究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人工智能和消化影像相结合的研究也在进行中,该研究旨在为孕妇、老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提供新的无创检查手段,通过器官重建的方法发现病变。此外,人工智能在超声引导下胰腺穿刺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联合OCT“透视”病变等相关研究也在快速推进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