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加叶 让爱无“碍” 幸福花样绽放
十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精彩纷呈,交出暖心答卷
2022-12-2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市残联对残疾人事业高度关注。

  我市今年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残疾人展示技能风采。

  以康复助脱残,以科技燃希望。

  位于海沧阿罗海广场的爱心屋一隅。

  残疾人自立自强展现良好精神风貌。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何无痕

  本版图/市残联 提供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和令人鼓舞的成绩,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如今的厦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残疾人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更好的康复、教育,实现就业创业,参与体育竞技,他们用顽强的精神、不屈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中国残联、省残联的正确指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残联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突出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宗旨,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体、维权等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托举残疾人的“幸福梦”。

  回顾

  亮彩十年

  精心呵护  残疾人事业结出累累硕果

  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完善残疾人政策体系,有序推进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厦门市残联全面贯彻党中央对残疾人工作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精心呵护残疾人事业从培根到加叶并最终结果的全过程,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交出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答卷。

  十年来,我市先后修订了厦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重度残疾人机构托养补助办法、疫情防控期间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有关措施、“一户多残”困难残疾人家庭救助等惠残政策,制定了厦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贯彻《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等专项工作,让我市残疾人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向前发展擘画蓝图、引领征程。同时,市残联常态化开展爱心结对、社区共建,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抓严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精神入脑入心。以巡察整改为重要契机,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紧密结合起来。

  2019年11月,我市率先在全省印发《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细化分解重点任务57项,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已结出累累硕果——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且补贴标准居全国前列、率先落实残疾军人享受社会残疾人待遇政策、建成全省首个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首个残疾人职业能力物理工具测评室。多项工作获上级领导充分肯定,无障碍环境督导工作制度受中国残联吕世明副主席高度赞扬,“爱心屋”建设成效获得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和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昌升肯定性批示。残疾人“托养+”辅助性就业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等多项工作在全国残联、全省残联相关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在2020东京残奥会上,我市残奥健儿取得2金1银佳绩,市委市政府给市残联记集体三等功。

  亮点1

  残疾人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筑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为了加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多方面地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推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标扩面,累计为91791人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2616.59万元,为47285人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9798万元。

  ●行动:实现对象全覆盖。我市制定出台“一户多残”家庭补助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厦门户籍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发放生活补助金,近五年来,共为2691户“一户多残”家庭发放补助资金1368.78万元;2018年至今,为2853人次自主创业就业残疾人发放社保补助2398.24万元。

  疫情期间,市、区残联认真履行行业主体责任及属地管理责任,督促各残疾人服务机构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便利化核酸检测服务,主动协调仙岳医院为封管控区内的精神病患者开通取药绿色通道;联合市财政局制定残疾人就业帮扶措施,对残疾人创办的各类实体“爱心屋”给予租金和运营补贴,对福乐家园、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学员给予生活补贴,共发放疫情相关补贴1028.95万元,有力地帮助残疾人稳定就业、渡过难关。

  为持证残疾人投保团体意外险,并从2019年起将持证残疾军人纳入保障范围,近五年来,已解决案件562件,为残疾人发放理赔资金678.2万元,增加残疾人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同时,我市创新提升残疾人托养+辅助性就业服务功能新模式,依托各区福乐家园、镇(街)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服务功能,植入“托养照料”和“辅助性就业”的功能,形成了以区福乐家园为骨干,镇(街)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为主体,运作规范、功能完善,有一定专业服务水平的区、镇(街)两级残疾人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日间照料的服务网络,让残疾人有所养的同时有所得,实现双重保障。目前,我市43家机构投入使用。其中“福乐家园”6家、“职业援助中心”37家,共接纳约千名各类残疾人进行日间照料和庇护性就业。

  亮点2

  残疾人就业之路越走越广

  在企业当工人、开店做老板,或者做主播在抖音直播“带货”……大步向前,无畏前路荆棘,为了美好生活努力奔跑。十年来,我市残疾人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广,通过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探索,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的生活更有尊严、更有保障、更有期待。

  多元化的就业平台,让残疾人在实现就业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量身定制的信心,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

  ●行动:从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到拓展就业平台机制,打造残疾人专属就业空间——市残联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一条从无到有的通道,串起完整的就业服务链条。以残疾人就业为导向,开展手机维修、抖音电子商务、数据标注员等多种技能培训,为残疾人自力更生创造美好赋能。同时探索常态化推介机制,拓展线上求职供需对接平台,多形式举办招聘会,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招聘为主、直播带岗为辅的招聘会举办形式,扩大招聘会辐射范围。

  促进残疾人就业也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2018年市残联成立我省首个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为我市残疾人创业者提供规范服务及多元化指导。自挂牌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5月26日,基地共有29个残疾人创业项目入驻,经基地孵化,有21个项目已实现创业成功,其中12个实现盈利。90后青年杜海彪是孵化基地的第一批成员,他的创业项目“好睡疗科技电商”荣获“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福建赛区三等奖,如今他的产品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销售,甚至销往美国、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如今的杜海彪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他的故事正是广大残疾人朋友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生动写照。

  亮点3

  残疾人康教体系更加健全

  用断肢拿起矿泉水瓶,再放下;举起“手”来,伸出“大拇指”点赞。当使用智能仿生手臂的残疾人朋友做出这些动作,现场掌声如雷。这是科技助残的新篇章,2021年,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与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厦门市“手望相助·爱满厦门”——智能仿生手适配活动,完成了第一批共9名残疾人的仿生手适配安装和适应性训练工作并进行了成果展示。目前已为第二批8名残疾人安装适配智能仿生手并开展适应性训练工作,受助人借助智能仿生手能够提升自理能力,拥有更高的生活品质,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行动:以康复助脱残,以科技燃希望。目前,我市精准康复服务率与辅具适配率均达100%,康复服务覆盖率居全省前列,为了让更多人勇敢走出门,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还举办“脊髓损伤伤友生活重建训练营”,通过康复训练,让脊髓损伤重度残疾人掌握脊髓损伤的护理知识,学习生活的技能技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家庭负担,融入社会。

  这十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全免费教育,并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全日制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残疾学生到困难残疾人家庭健全子女的就学补助体系,以扶智促扶贫,以教育促共富。

  独具特色的康复教育体系也点燃了更多孩子的希望,市残联依托心欣幼儿园开创诊断、评估、治疗、康复、教育“五位一体”特殊儿童疗育新模式,并自主开发《言语康复》《日常生活技能》《运动康复》《艺术康复》《沟通与交往》等学前特殊教育实验康复教材,独具特色的康复教育体系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亮点4

  扶残助残氛围更加浓厚

  坚持多年的“爱心助残 圆梦微心愿”公益活动,圆了一个又一个残疾人的梦;46家覆盖全市各街(镇)的“爱心屋”安置残疾人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属134人,还成为社会各界献爱心的场所;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要体育赛事获50个第一、18个第二、15个第三的优异成绩……

  ●行动:融聚力量、爱心相随,掀起扶残助残浪潮。十年来,市残联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抓手,让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融入经济、走进生活、植入文化、深入人心,截至2022年6月,全市共有566名残疾人及家属走上联络员岗位,为扶残助残奉献自己的力量。

  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优化。厦门市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促进队队员们,常年参与地铁、山海健康步道、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体验活动,持续开展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体验。自2021年8月成立以来,共开展13批次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活动,提出707条体验建议。在厦残疾人凭证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改造开通70辆无障碍公交车为残疾人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也在不断推进,十年间,共为2280户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工作。为了实现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建设,我市在电视台开设手语新闻,开办“残联之声”广播,推进影视剧、电视节目加配字幕,推动形成无障碍环境。

  展望

  今后五年

  创新机制  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市残联理事长许霖表示,今后五年,我市残疾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按照《厦门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专项规划》要求,围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残疾人事业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改革创新,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标准规范,强化科技应用,不断提升残疾人服务规范化、精细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系统协调、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健融合的社会环境更加包容友好,从而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主业,常态化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满足残疾人生活多样性、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提升以“普惠+特惠”为特点的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机构建设和服务保障政策,建设更高质量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同时,我市将坚持改革创新,开拓残疾人事业发展新路径,打造残疾人就业新支点。强化残疾人数字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残疾人数字素养和技能,摸清残疾人就业底数,实现残疾人就业数据互联互通,探索制定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扶持政策,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服务水平。探索创设大龄孤独症新就业形态。探索建立适应大龄孤独症人群的技能培训、就业试训及见习岗位体系,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探索大龄孤独症就业实践公益项目,帮助孤独症人群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最终实现社会融合。建立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和喘息服务中心。建立“市级统筹、区级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60岁以下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提供长期生活照护、短期集中托养、医疗康复、心理辅导等综合服务,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和照管压力。

  我市还将探索推动厦门市康复产业发展,开展我市康复产业的基础调查研究,整合共享医疗卫生、社区养老、残疾人康复等资源,协同推进康复服务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康复企业、人才,推动厦门市康复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我市也将进一步推广融合教育理念,并落实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便利措施,实现更多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力争让完成义务教育的各类残疾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