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岸校长连线聊“线上教育”。(资料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陈昀
很难阻止海峡两岸中小学校长每年一次“约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今天在厦门举行。
论坛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教育学会、台湾省教育会共同举办,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厦门市教育学会承办。
今年怎么开?
第三次采用“线上+线下”形式
今天将有180余位校长参会。来自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其中包括在厦门教书的12名台湾教师。
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即大陆校长集中在厦门,采用线下交流,台湾校长在台湾,通过视频连线参会。
这也是这一论坛第三次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前12届论坛都是线下进行,轮流坐庄,单数年份在厦门举行,双数年份在台湾举行,除了论坛,校长们还要深入对方学校走一走看一看,增进了解。
不过,在新冠疫情发生后,论坛何去何从,一度让两岸校长们倍感困扰。
2020年,在两岸教育工作者努力下,这一校长论坛如期召开,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式。厦门市教育局表示,论坛举办了十几年,形成一种“传统”,成为两岸基础教育了解对方的窗口,两岸教育人士都舍不得中断联系。
从已经召开的两届看,由于网速飞快,这种隔空讨论的网络延迟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今年聊什么?
校长们将探讨深度学习
今年设立主题是:深度学习。
论坛采用专家+校长报告形式,今年邀请的两位专家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和台湾新竹县竹仁小学叶若兰校长,郭华教授将做题为《深度学习:教师是第一责任人》的专题演讲;叶若兰校长将做《从教练领导视角谈双语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困境与策略探讨》的专题演讲。
今年厦门外国语学校谢慧校长将作为大陆校长代表发言,台湾校长代表是彰化县溪州中学张耀忠校长。
【幕后】
从只办一届
到连办十五届
它是两岸教育
交流“常青树”
第一届论坛始于2007年,原名叫做“首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在厦门举行。原本计划只举办一届。
当时在海峡两岸,高校比较常来往,属于中小学校交流的平台并不多。因此,两边都对对方充满好奇。首届论坛,台湾来了130多名校长,这还是果断截止报名的结果。
果不其然,两岸的教育工作者相见恨晚,论坛闭幕式上,双方约定:论坛要办下去,“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我们都是好朋友”,而且,还要办到台湾去。
就这样,原本只打算办一届的论坛,开成两岸教育交流的“常青树”——从目前看,它可算是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界最长寿的论坛。不仅如此,参会对象由厦门、台湾增加为福建全省、北京、上海、陕西、浙江、甘肃、湖北、天津、广东、广西、深圳、宁波等地,成效逐年显现。
这一论坛为什么能持续下来?有很多因素。比如,两岸教育人的执着,以及通过交流后建立的友谊,更重要的是,两岸教育工作者发现,他们面临的挑战高度相似,他们可以借鉴彼此的办法解决很多问题。
首届论坛在八月举行,遭遇那个季节常见的台风,开幕式的大合照还是撑着雨伞勉强进行。吸取了教训后,以后的论坛都推迟到十月份以后了。
【点击】
历届论坛精彩语录
陈伯璋(时任台湾致远管理学院教授):每次课改最让改革者头痛的地方就是:各学科都觉得自己的学科最重要,什么都重要,“砍”了哪里都有意见。事实上,人类的很多知识都不在课堂上获得的。
教育要适当地留白——给学生空间是必要的。此外,改革有时要比慢,不要比快——只有“马步”站稳了,改革才能顺利。
林世华(台湾中学学生基本学力测验<相当于大陆的中考>推动委员会原副召集人):台湾课改原本也在要采用分数还是等级上打转,后来他们意识到,如果考试内容没有改变,任何改革都是假的。他们转到考试内容改革——通过考试让老师知道设计这个题目是根据什么教学目标,进而影响教学。
李希贵(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输,以及学会如何放弃——人的一生,输的时候多于赢的时候,因此,学会认输更加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就失败在“不会认错,不会认输”。
教会孩子学会放弃也很重要,只有学会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你才能卸下压力负担,更好地前进。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我们曾在老师中做了一个测评,给出50个词,让老师给它们排队,选出喜欢的学生特征和你认为的创造性学生的特征是什么。结果是老师基本上不喜欢具有创造性特征的学生。如果老师不喜欢,那么,学生慢慢就没有这些特征了。
张志敏(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格致中学校长):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有好校长,还要有一个好的教育局局长,甚至还必须延伸到更上一级。
任勇(厦门市教育局原巡视员):制度比人更重要,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有一个好的制度,不管校长是谁,学校都能高效运转。
要警惕“废墟校长”,即校长每到一个地方,先推倒重来,建立自己的一套制度,把学校文化建立在废墟之上。
张世琼(时任台湾花莲县光华小学校长):台湾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在家学习的成果反映了亲子互动的状况,与父母互动较少、情感关系较弱的孩子在远距学习时的成效及专注力也很低……过去的成长经验没有相关榜样,家长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满足孩子在生理上需求(例如吃饱饭),就是一个好的父母。
远距教学时代促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要调整心态和做法,“远距教学最大挑战不在科技,在于人”。
【链接】
历届论坛
关注什么主题?
从第一届开始,双方约定:每届论坛都设定一个彼此关注的主题。
主题会不会枯竭?事实证明不会。
过去十四届的主题分别是:
第一届
时间:2007年8月
主题: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
改革与创新
第二届
时间:2008年10月
基础教育主题:教学质量评估
职业教育主题:校企合作
第三届
时间:2009年10月
主题:教师专业成长
第四届
时间:2010年10月
主题:数字化学习
第五届
时间:2011年10月
主题:艺术教育
第六届
时间:2012年10月
主题:生命教育
第七届
时间:2013年10月
主题:家校合作
第八届
时间:2014年10月
主题:健康和体育
第九届
时间:2015年11月
主题:科技教育
第十届
时间:2016年10月
主题:生活技能教育
第十一届
时间:2017年12月
主题:校长领导力
第十二届
时间:2018年12月
主题:心理健康
第十三届
时间:2020年12月
主题:综合素质评估
第十四届
时间:2021年12月
主题:线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