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探索】
陈荣君 (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
今年8月,在住建部办公厅通报的2022年第一季度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中,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再次蝉联全国大城市第一档第1名。
思明区垃圾分类中心垃圾分类管理科科长陈荣君2017年加入垃圾分类工作队伍,带领团队取得2018年厦门市工人先锋号、2019年福建省五一先锋号等荣誉,在思明区垃圾分类工作中引路前行,发挥重要作用。
口述:陈荣君 整理:本报记者 柯笛
推动实现高楼楼道“撤桶”
2017年思明区垃圾分类工作要开展的时候,说实话,我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当时垃圾分类中心刚成立,团队仅有的两三个人都是新手,在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好垃圾分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从前期摸底调研、确定思路到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我带领团队反复查阅文件,收集经验做法,探索形成桶边督导、专班服务、随机暗访、联合执法等发展路径;在团队逐步健全后,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分工,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为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经与思明区效能办、思明区民政局反复沟通协调,我们研究制定了绩效管理方案,将垃圾分类考评成绩纳入街道绩效运用、优秀社区评价考核体系,实现绩效管理全覆盖,压紧压实责任。
垃圾分类最重要也最难的就是第一环节——源头分类,要改变市民生活习惯,需要长期宣传引导,无法一蹴而就。
工作开展起来后,我们很快就遇到了瓶颈。街道普遍反映高层楼道垃圾桶混投现象严重,我运用专业知识指导他们:集中投放督导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关键一步,高楼撤桶势在必行。随后我们推动思明区政协将“高楼撤桶”作为重点提案督办,推动建设、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高楼疏散通道整治,并通过党员带头、包片督导、包干宣传等方式,提前5个月实现全区1583栋高楼楼道“100%撤桶”目标。
看到垃分见成效格外欣慰
垃圾分类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物业便是其间重要角色。我坚持通过“奖惩并举”的方式,带动物业参与垃圾分类。一方面,在强化执法处罚、纳入星级评定的基础上,实行“不分类、不收运”机制,倒逼物业小区做好垃圾分类;另一方面松绑街道资金使用限制,对符合条件的物业企业实施资金补助,激发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美化环境积极性。
近几年,督导员“边际效用”持续递减,我开始探索督导员优化模式,研究出台指导意见,鼓励街道“2并1”将督导员整合成社区垃分专职人员,承担非督导时段巡查、宣传培训等职责,工作时间由4小时延长至8小时,与辖内城管中队联勤联动,进一步强化流动性、实时性以及全覆盖督导,破解督导员“重拣轻督”难题。
为适应市垃分办新考评标准,我鼓励大家注重“全流程”思维,从源头至末端全面补短板,通过整合投放点位、建设垃圾屋等一系列举措,夯实“全链条”,确保垃圾分类这个“木桶”没有“短板”,助力思明区获得市暗访考评“三连冠”。
当我看到有人提着好几个垃圾袋,顺着一个个分类桶认真扔垃圾,心中格外欣慰。看到垃圾投放点整洁有序,收运车辆错峰直运,清洁楼转型升级,我心中的激动更是难以言表。
尽管身处平凡的岗位,但看着碧海蓝天,呼吸着清新舒畅的空气,我想,这也许有我们垃分人的一点功劳。愿每个厦门人都能主动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倡导低碳生活新风尚,这是我从事这项工作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