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闽台文化及戏剧研究者曾学文
一曲歌仔戏满腔家国情
2022-12-3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关键词 乡土】

  工作中的曾学文。 (受访者 供图)

  7月16日,来自厦门的作品歌仔戏《侨批》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展演,这部讲着闽南话的地方戏,创造性地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为载体,聚焦闽南华侨下南洋的艰辛历史和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把华侨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立在舞台上。

  今年7月,由曾学文编剧的歌仔戏《侨批》作为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晋京展演剧目,越来越多人通过这部戏剧认识“侨批”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他的剧作给剧种一种新的面貌和文化温度,用艺术作品和艺术研究记录厦门发展。

  口述:曾学文  整理:本报记者 柯恺筠

  《侨批》再现“侨批”乡愁纽带

  我是一名生在厦门长在厦门的编剧,也是一位闽台文化及戏剧研究者。12月初,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由我编剧的歌仔戏《侨批》荣获“优秀作品奖”。可以说,这部作品点亮了厦门文艺界的2022年,也在这一年为厦门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剧作《侨批》男主人公黄日兴(角色)是布袋戏艺人,被骗到南洋当苦力。在那个时代,有不少闽南人从厦门通商口岸被卖到南洋,剧中华工阿祥用自己的生命护送黄日兴出逃,从此黄日兴的性命与华工命运、侨批紧紧相连,他为华工传递着一封封思乡“侨批”。

  许多观众是观看了这部戏重新认识了“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的信,随信寄回的还有他们在外拼搏攒下的钱。这部作品不单单记录历史,更着力发现“侨批”背后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用文艺的形式展现这段历史,带给观众现实意义。

  回想2013年,我从新闻上看到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消息,那一刻我就在想,“侨批”是无数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是一个值得写作的题材。

  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两翼齐飞

  歌仔戏《侨批》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从2013年起,我经过两年的酝酿写作,在2015年完成歌仔戏《侨批》的初稿,2018年《侨批》被搬上舞台。

  其间,我在华侨史相关书籍中阅读了近百封“侨批”,为了深入了解“侨批”文化,又参访了博物馆,走访了一些老华侨。

  在创作过程中,一位朋友给我描述过一件事:有的海外老华侨辛苦了一辈子都没能回到家乡,这些没有回家的华侨,临死前都会到当地城隍庙烧一张船票,希望死后魂归故里。听到这,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将这一情节融入到《侨批》剧本,角色阿昆身体不好,临终前托黄日兴帮他写“侨批”、烧船票。闽南文化研究,让我能够挥洒思维的想象空间,让这部剧作有了更宽阔的文化关照,这也是歌仔戏《侨批》成功的基础。

  积极搭建闽台文化桥梁

  1975年12月,省艺术学校厦门芗剧班在厦门招生,我成为其中之一。此后,我的人生都与歌仔戏为伴。

  198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在全国各地展开,福建省为《中国戏曲志·福建卷》集结了庞大的编纂队伍,我也在其中。那年我19岁,当时许多歌仔戏老艺人还健在,他们把自身的经历讲给我听,令我受益匪浅。

  1987年,作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的一员,我主持了很多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发现共同来做一件事,能真正积极推动两岸合作。

  2008年,我创作了歌仔戏《蝴蝶之恋》;2009年,集结大陆和台湾优秀创作人员和演员的歌仔戏《蝴蝶之恋》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首演,开创了60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全面合作的先例。2015年,我又创作高甲戏《大稻埕》,由两岸艺术家共同来演绎1895年台湾抗日的历史壮举。2018年我创作的《阿搭嫂》由两岸三个剧种共同演出,获得高度评价。

  不断推动两岸艺术合作,希望为双方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记忆。正如《蝴蝶之恋》在台湾演出时,剧中主角台湾演员唐美云对观众所说的:“当百年之后,有人回顾记录歌仔戏发展史的时候,你和我都没有缺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