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30年来,漳州开发区将昔日偏远的小渔村逐步建设成为一座宜业宜居的活力滨海新城
2022-12-3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漳州开发区将以港兴产、以港兴城、产城人融合,主动融入漳州“一核两翼”空间格局,积极对接厦门湾区发展。图为繁忙的招银港区码头。

  本报漳州讯 (文/图 特派记者 黄树金 通讯员 许小燕)12月28日,漳州开发区建区30周年庆祝大会在美伦山庄大礼堂举行。记者获悉,30年来,漳州开发区在荒滩野岭之上移山填海、修路建港、招引产业、打造新城,将昔日偏远的小渔村逐步建设成为一座宜业宜居的活力滨海新城,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强”的巨大蝶变,成为漳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漳州开发区将以港兴产、以港兴城、产城人融合,主动融入漳州“一核两翼”空间格局,积极对接厦门湾区发展,不断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奋力当好漳州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创业三十年:

  艰苦创业接续奋斗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30年前,乘着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的东风,漳州开发区破土奠基、应运而生。30年来,漳州开发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30年来,漳州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有统计以来的2006年不到30亿元,增长至126亿元;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43亿元,上划中央税费309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700亿元,招商引资到资额超83亿美元,工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0.7亿元增长至170亿元;常住人口增长至7.6万人,增长近8倍。

  30年来,漳州开发区填海造地、完善配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其中,建成86公里“四横三纵”区内交通路网;厦漳跨海大桥、招银疏港高速、沿海大通道等互联互通大道,以及跨区水陆公交路线9条,有力推动了厦门湾南北两岸融合。实施边坡复绿工程44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绿地约100万平方米。投资44.5亿元建成码头泊位17个,建成国家一类口岸,年吞吐能力超4600万吨,开通国内外航线近20条。依托港口优势打造临港产业体系;践行“一区多园”,推进“腾笼换鸟”,建设全国首例经营性用海项目双鱼岛,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产业园,逐步构建“3+2”产业体系。建区以来,累计注册企业3163家,投资超674亿元,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

  30年来,漳州开发区以民为本、安民惠民,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累计投入约22亿元,打造“厦大系”全年龄段优质教育体系,形成以厦大附中为代表的教育品牌。建成以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开发区分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借助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资1400万元。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从建区前的几百元增长至8.6万元。建成黄金海岸、山地生态园、南炮台公园等系列生态景观,配套金水仙大剧院、中闽百汇等一批商业文化设施。全面加强社区基层治理,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逐梦再远航:

  在新征程上推动

  漳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漳州开发区已走过创业开发、坚持盘整、提速发展、转型升级四个阶段,将逐步迈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漳州开发区主要领导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漳州开发区要深入推进产业强区,建设实业之城。该区将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和临港工业基础,聚焦“3+2”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实体产业和数字产业的深度融合,壮大实体经济,培育创新产业,努力打造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建设开放之城。深度融入新福建、“大漳州”发展布局,加强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协作,打造厦漳同城化先行区,助推闽西南协同发展;加强对台交流,助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在海洋装备、加工贸易等领域合作,积极开创对外开放格局。要坚持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和谐之城。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守牢安全环保底线,落实“双碳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社区基层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推动平安开发区建设。要致力改善民生福祉,建设幸福之城。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夯实民生幸福基础。

  走过30年的漳州开发区,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使命。新征程上,漳州开发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开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新福建、新漳州和招商局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