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泥
在昨日召开的厦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将《关于厦门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大会审议。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来,随着减税降费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我市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有所增强,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打下了基础。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后续财政平稳运行仍面临较大挑战,将坚持用系统集成的思维、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难题。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发展。
展望2023
“钱袋子”投向这些领域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76亿元,增长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932.3亿元,增长5.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支出1053.9亿元。
预算报告的数据增减之间,反映着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政府资金的投向和各项国计民生工程的蓝图。新的一年,厦门的财政政策和“钱袋子”支出将重点投向以下方面:
加快科技创新引领 增强现代化发展动力
94亿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定不移招大引强,推进“链主”项目建成投产,落实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53亿元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载体,优化研发补助、科技项目计划等支持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做大做强,促进科创企业加速成长。
24亿元
引育各类创新人才。支持出台国际化引才、青鹭英才优培行动、青年英才“双百计划”等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更优服务保障。
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提升现代化发展活力
93亿元
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推进对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扩大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
46亿元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发展消费新业态,鼓励会展、时尚、文旅、健康等消费跨界融合,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97亿元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加大国际航运中心投入,优化国际客货运航线布局,高标准推进金砖创新基地和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
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战略 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
196亿元
支持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加快轨道交通3、4、6号线和第三东通道建设,推进跨东海域通道等前期工作。加速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中村整治。高标准打造岛外新城,建成新会展中心等公建设施。
78亿元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大蔬菜供应、生猪生产、远洋渔业捕捞扶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城郊型农业、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新业态。持续建设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接续开展东西部协作及省内对口支援工作。
81亿元
建设宜居智慧城市。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成一批“宜体宜老宜少”公园和精品健康步道。落实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改革,高水平打造“城市大脑”。加大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投入,支持建设平安厦门。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现代化成果共享
81亿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补助政策,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9万个,助力在厦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培育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
49亿元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新建改造一批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稳步提高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落实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待遇,做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作。
68亿元
打造高水平健康之城。投用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设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全面落实国家医保待遇清单制度,稳妥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
35亿元
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建设新体育中心、闽南文化博物馆,修订文化、影视产业政策,持续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马拉松等品牌活动,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
【链接】
切实做好2023年财政工作
为确保市委中心工作和财政可持续发展,我市将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用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的问题,科学谋划推进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
全面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完善助企纾困政策,深化“益企服务”专项行动,推进“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综合施策壮大财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集中力量保障重点支出。
深入推进预算绩效改革。一般性支出压减20%,加强资金和政策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推行重点领域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推进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加力拓展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REITs、IPO等方式分类盘活存量资产资源,重点推进轨道TOD、EOD模式落地,加快片区综合开发;更好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增设先进制造业基金、产业链供应链基金。
切实筑牢风险防控体系。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强专项债、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平衡管理,强化风险防控,完善资产管理。
盘点2022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493.8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4.9%,其中,地方级收入883.8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6.6%;上划中央收入610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8.7亿元,其中当年预算支出1032.6亿元。重点如下:
●稳经济
有力保障疫情防控,全市投入43亿元:加大外防输入力度,建成投用国际健康驿站;筑牢内防反弹防线,18岁以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覆盖率97.9%。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累计为企业退税减税降费缓税缓费超260亿元。多措并举稳经济,累计兑现惠企资金超400亿元。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400亿元。
●保民生
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投入76亿元:实施76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8万个,加快建设7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
健康之城建设提速,投入65亿元:推进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试运营,新增医疗床位2800张。全省率先落地公益型补充医疗保险“惠厦保”,惠及市民10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投入4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建成日间养老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599个。
惠民实事有效落实,投入89亿元:新改扩建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492公里,改造老旧小区5.1万户。
●谋发展
招商服务培优引强,投入142亿元:推动天马8.6代线、厦门时代等高能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设立50亿元产业链发展和创新基金,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投入88亿元: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新增有效发明专利2.7万件。
岛内外发展步伐加快,投入254亿元:打通23条断头路,投用健康步道林海线,新建改造公园绿地120公顷。加速建设新体育中心、新会展中心,建成海沧疏港通道、翔安大桥。
城市辐射能力增强,投入115亿元:新机场航站楼全面开工,福厦高铁厦门段完成铺轨,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海丝中央法务区等试点。
●促改革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年实现3个TOD综合开发地块出让,策划生成18个PPP项目和8个REITs项目。设立规模200亿元的城市建设投资基金,带动超1300亿元社会资本服务城市建设。
创新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撬动超500亿元金融资金“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在工业等9个领域开展产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整合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监督管理机制更为有力。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管好用好56.3亿元直达资金,惠及市民超150万人次、企业超4万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