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陈金华(市人大代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厦门正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艺术之城的建设关键是艺术作品支撑,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还取决于艺术精品的诞生。打造经得住历史检验、代表城市形象、在全国叫得响的艺术精品,是新征程上厦门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课题。厦门是全国艺术人才聚集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多所培育艺术人才的高等院校,集聚着一批从事美术、音乐和设计的专门人才。希望厦门发挥好艺术人才优势,着力提升创作环境,持续激发艺术生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更多艺术作品、艺术精品的诞生打下坚实基础。
文/本报记者 郭睿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培养青少年全球胜任力
黄锦亮(市人大代表、厦门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为实现这些目标,教育方面应该加大培养青少年的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包括知识、价值观、态度、技能四个维度,培养全球胜任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和国际理解能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学校陆续开设相关课程。厦门应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和探索,结合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开发丰富的全球胜任力教育资源,鼓励厦门外国语学校等示范学校先行先试,在师资培养、政策扶持、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以教育国际化助力城市国际化。 文/图 本报记者 蔡镇金
让市民“智享”出行
叶瑞碧(市政协委员、民进厦门市委会兼职副主委、厦门市湖滨中学校长):近年来,厦门市的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但早晚高峰候车间隔长,针对特定群体的专线少,夜间公交车次少,智能化公交电子站牌设置少,与人民群众对公共交通便捷化、多元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建议,相关部门可借助现代技术,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和个性化的服务,让市民“智享”出行,如:利用营运数据采集和分析客流信息,按需响应,动态调整路线和班次;以数字赋能公交服务体系,拓展学生、旅客专线等特色线路,并逐步推广智能化公交电子站牌的建设,以信息化驱动厦门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提升。
文/本报记者 蒙婧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打造城市级文旅综合项目
李莉(市政协常委、厦门融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有效促进消费、打造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厦门打造或招商引入城市级文旅综合项目,借此吸引各地游客,实现本地居民和游客的消费促进和提升。二是对厦门传统商圈景点进行迭代升级,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的旅游消费新场景。
文/本报记者 何无痕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