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 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聚焦“健康厦门”建设建言献策
2023-01-0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分组审议阶段,代表们积极发言。

  

▲分组审议间歇,与会人员互相交流。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昨日,参加今年市两会的代表委员聚焦“健康厦门”建设,就厦门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畅谈见解。

  文/本报记者 郭睿 蔡绵绵 吴君宁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

  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目标

  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如何保障老年群体健康权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目标,参会的部分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建议。

  市人大代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马姗姗认为,推进“健康厦门”建设,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要着眼于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马姗姗建议,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长期护理等工作,培育壮大养老产业;推进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资源的融合;利用厦门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等地理优势,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重疾病预防,加强疫苗接种等。

  市人大代表、海沧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黄素玉把目光投向老年群体健康照护。“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建议我市根据实际,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围绕‘谁受益、谁出钱、谁管钱、谁服务以及出多少、怎么管、如何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寻求解题思路。长期护理保险将有效突破‘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促进医、养、护的深度融合和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黄素玉建议,厦门还应从“鼓励职业学校、机构等设置护理相关专业”等层面加大护理人才培育力度,结合“市场准入、退出标准以及考核指标”等,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市人大代表、奥佳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邹剑寒看来,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也是需要以医疗科技持续创新为支撑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突出‘扩增医疗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两大主题,坚决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厦门这座‘两高两化’城市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邹剑寒建议,下一步厦门应该以现实市场需求、应用场景为动力和抓手,以建成的高校、医疗机构的科研能力为依托,同大健康产业的从业企业一起,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闭环,形成以政府引导、产业驱动,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模式,使“健康厦门”成为产业高地、人民福地,引领厦门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在对高水平健康之城的建设推动上,不少政协委员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及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表示关切。

  “基层组织中需要有服务于健康需求的机构。”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厦门市委秘书长杨军建议,持续完善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设置与运作,在当下市民对医疗的需求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之间,建立一个完善衔接的机构和平台。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大学医学院细胞应激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许韧建议,应出台措施激励促进更多青年医疗人才加入乡村医疗队伍。

  杨军认为,应明确基层公卫委的地位和职责,建立组建和运作基本规程,建立各方支持、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基层公卫委的工作联系机制,通过家庭医生、医共体等平台,将优质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引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直接的健康服务。”此外,还要提高基层公卫委的专业能力,基层公卫委的主任可由社区卫生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中的公共卫生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同时,提高现有基层工作人员的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职业能力,还可将健康领域的职业认证从业人员纳入基层公卫委的组成或联系专家库,参与社区治理。

  “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制度的保障,也将有利于推动乡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许韧建议,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度的完善,推动落实用于支持基层公共卫生专门机构“专编专用”的人才编制,建立乡镇政府保障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骨干人员基本收入的机制及表彰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我们省内的医科高校也可以针对基层医疗体系进行定向规培,同时,针对乡村一些骨干医疗人员进行深度培训,更好地服务健康厦门理念的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