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担当使命 凝心铸魂立德树人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章选登(二)
2023-01-06 00:00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就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深入学习,为厦门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本版刊登部分学习体会文章,以期进一步掀起学习热潮,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厦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李永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国家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途径,为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从而理解其必然性与必要性。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与现实逻辑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从历史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发展过程始终要面对和处理的基本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甚至关系到文明的兴衰。在历史上一度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古楼兰文明就因生态环境问题而衰落。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受制于资本的逻辑,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对立和紧张,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造成了现代化的灾难和现代化的危机。显然,这样的现代化老路是再也走不通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不能放弃发展,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现代化道路和发展问题上,要实现理论创新也需要做到两个结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有机统一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可以通过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他们指出,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环境改造了人,人也改造了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通过实践双向生成的和谐共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持中贵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多的需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论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要求我们充分考虑来自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能源结构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一些行业、领域的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再也不能把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基础上,因为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有害的。要实现绿色转型,就必须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地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从理念、制度、行为

  三个维度着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需要从理念、制度、行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着力,实现理念、制度、行为的生态化。

  从理念上讲,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实现理念的生态化,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财富观、绿色发展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现代化必须是生态化的现代化,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优先的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领域,坚持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发展必须绿色的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此,一方面要求我们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和学校全方位、深层次地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与宣传,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内化于心,实现理念的生态化,才能真正外化于行,才能实现制度和行为的生态化。

  从制度上讲,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求我们重构和完善制度,实现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的生态化。无论是理念的落地,还是行为的规范都离不开制度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实现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才能为生态保护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建设并行,生态法治与生态德治有机结合。对已有的有关制度规范根据生态化的要求加以审查与重构,补足短板,强化执行,提升执行效果。

  从行为上讲,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求我们对自然行为的生态化,即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理念只有外化于行,制度只有得到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得以实现。只有生态文明理念与制度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涉及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做到行为的生态化。对于企业等各类组织来说,就是产业的生态化、生产的绿色化,就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对公民个体而言就是生活与消费的绿色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就是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高质量发展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马健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从人口发展规律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总量压力和人口结构挑战,在新发展理念下,如何充分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化不利为有利,化问题为优势,是布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重要出发点,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同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世界价值。

  根本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

  现代化的道路形态众多,并非只能沿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指人口数量巨大,而且彰显了最广泛人民性的价值意蕴,把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主要的底色,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存在底层逻辑上的本质差异。

  重要前提:

  保障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味着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正在不断富裕和强盛起来并实现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完善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强化城乡就业促进机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多措并举,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等,充分彰显了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最广泛的普惠性与公平性的特色和优势。

  最终目标: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包括人口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素养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我们党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首先,推动人的能力素质现代化,促进人口规模巨大转变成人才优势巨大。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又是现代化建设所依靠的力量源泉。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挖掘人才红利,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提振人口创新动能和全球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推进人的健康体质现代化,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要基于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理。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进入后疫情时代,人民健康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共同挑战。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基层落实,重点保障好农村和社区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服务好“一老一小”等健康弱势群体,各项措施惠及全国亿万家庭,维护人民健康的同时有效避免人口规模巨大成为医疗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

  最后,突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丰富,还要注重人的精神塑造和信心凝聚力,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高风险的现代经济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加强对人民的文化滋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们攻坚克难、抵御危机的文化根基。

  问题导向:

  人口快速转型期与社会经济问题复杂交汇

  首当其冲是老龄社会与人口增长问题的交汇重叠。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规模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也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我国人口已进入快速转型期,老龄社会程度加深,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演变的“后人口转变”特征。我国短短几十年便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人口演变进程,具有压缩性和超前性等特点,为世界展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人口规模巨大的背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纵深推进与人口转型期相互交织使经济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当前人口生育、养育、赡养成本的提升,工作与家庭间的矛盾,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聚集带来的市民化成本问题,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之间的教育资源有待均衡,城乡人口健康素养差别等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卫生医疗、家庭观念产生深远影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人口快速转型就是时代带给我们的任务,需着力解决人口规模巨大背后的具体、突出问题,更清晰突出中国式道路的特征、重点,为世界现代化历程贡献中国经验。

  必由之路:

  以高质量发展解决人口与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人民群众的诉求增多,个人家庭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发展中的问题必然要依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人口的变化态势具有客观规律性,要求我们根植新时代人口新形势,掌握和利用好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助力个体发展,推进人口素质的全面现代化;赋能家庭发展,推动人口政策调整和生育支持体系建设;聚焦需求牵引,建立健全本土化居家养老模式;顺应时代变迁,把握现代化情境下“流动中国”的人口趋势。构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适配的人口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推进自我革命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

  ●吕政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这是党着眼于百年奋斗经验和当前历史方位所作出的重要论断,彰显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高瞻远瞩的战略眼界和攻坚克难的战略自信。新时代,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要持之以恒推进自我革命,坚持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坚持自我革新,解决大党永立时代潮头的难题

  一个政党最难的就是永立时代潮头。从历史维度看,诸多大党、老党,如今都已落后于时代,或丧失生机或销声匿迹。而从现实维度看,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断深化,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矛盾相交织,社会在变革。在这种加速奔腾的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建党时间超过100年,执政时间超过73年的大党,能否永葆青春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

  解决大党永立时代潮头的难题要坚持党的自我革新。党的自我革新意指“与时俱进、自我超越”,强调党要在坚守初心使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新时代,坚持以自我革新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觉把思想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系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只有在自我革新中推陈出新,才能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破除思想藩篱和体制机制桎梏,才能真正做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立潮头、开辟未来。

  坚持自我完善,解决大党防范风险挑战的难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而我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党的建设依然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能否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能否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

  解决大党防范风险挑战的难题要坚持党的自我完善。党的自我完善意指“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防源头、治苗头、打露头”,侧重于通过堵塞制度漏洞,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完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来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等特征。新时代,坚持以自我革命解决大党防范风险挑战的难题,关键要在制度建设上自我完善,深刻把握管党治党规律,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快形成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升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提高管党治党、建党强党的制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快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修订和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管党治党、执政治国的法规制度,为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坚持自我提高,解决大党克服本领恐慌的难题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独立自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必须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对我们党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这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

  解决大党克服本领恐慌的难题要坚持党的自我提高。党的自我提高,意指“学习新本领、开拓新境界”,要求全党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当前,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坚持以自我提高解决大党克服本领恐慌的难题需要在复杂的政治实践中着力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夯实服务群众的本领,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在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同时驻足思考,见微知著,在乘风破浪、有所作为的同时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坚持自我净化,解决大党保持肌体健康的难题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如何处理好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纯洁党的队伍,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如何在这样一个大党中开展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

  解决大党保持肌体健康的难题要坚持党的自我净化。所谓党的自我净化就是要“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其旨在聚焦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实现全党政治坚定、思想纯净、组织纯洁、作风纯良。新时代,坚持以自我净化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一方面要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另一方面,则要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一步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更加有力遏制腐败增量,更加有效清除腐败存量,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