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15个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经济答卷。
今年,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机遇与挑战并存,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就如何进一步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代表委员结合各自行业、工作实际和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本报记者 蔡镇金 陈璐
以高端产业
支撑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市政府工作报告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进行部署。
市人大代表、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中客三部经理助理华崇略欣喜地看到,报告明确提出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等六大未来产业。而氢能技术正是华崇略所在的金龙汽车集团致力发展的方向。金龙汽车集团在氢燃料电池车研发上有着十余年的积淀,已先后获得氢燃料客车、货车生产资质,2022年实现燃料电池系统自主开发,是福建省首个“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系统”,并在国家示范城市群内进行推广。华崇略说,厦门汽车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规模日益壮大,应积极借助国家试点政策布局氢能产业,抢占新赛道,构筑新优势。他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形成可落地的产业规划。要以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为重点,一方面促进本地汽车企业、厦大嘉庚创新实验室等单位参与到示范城市群的市场推广与应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本地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吸引外部产业链配套企业、机构落户厦门,促进先进技术的本地集群研发与产业化,同时利用厦门对外开放优势,扩大出口、布局海外。
我市去年能够有效克服国内外各种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功不可没。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发展十分抢眼,新增的3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均诞生于此。市人大代表、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丽玉对我市生物医药未来发展有更大的期许。她说,厦门要保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构建,高校、企业、研发机构、医疗机构等要积极参与,方能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在厦门,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匹配的研发机构及医疗机构仍不足。希望进一步吸引和推动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在厦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创建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鼓励和引导本市优势医疗机构挂牌内设临床研究中心,引导本市医疗机构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及临床推广等,提高厦门医学研究及转化水平。
以创新应用为引擎
推动供应链发展
在疫情大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厦门作为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在供应链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市政协委员、厦门嘉晟集团副总裁姜嵘表示,近年来,我市培育了9家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40家厦门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制度化管理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形成供应链企业三级梯队,供应链生态丰富多样。
姜嵘建议,要强化“产业生态圈”建设,以优势产业链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相互支撑;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支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验室投入和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补链、延链、固链、强链;推动供应链创新示范基地的评审认定,重点打造“厦门市供应链三大中心”,为构建厦门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管理体系注入持续动力,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稳定贡献厦门力量。
稳住市场主体
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去年我市兑现惠企资金超400亿元。今年如何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市政协委员、厦门鑫永安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惠兰建议加大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提升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稳住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邓惠兰表示,政策扶持方面,建议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度减税降费,实行各项补贴“免申即享”新模式,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及时、到位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有助于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金融支持方面,建议定期召开线上线下银企对接会,把银行的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给中小企业;对信用良好企业放宽贷款条件,进一步简化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手续;增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对受疫情影响但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适度提高对不良贷款的界定标准和容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