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寄宿后 开朗少年变“闷葫芦”
仙岳医院医生诊断后认为是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反应
2023-01-13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1月11日

  ●地点: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鹭

  1月11日,小兵(化名)在父母的搀扶下走进仙岳医院诊室。昔日活泼开朗的男孩,如今沉默寡言、反应淡漠,而一切的改变,是小兵去年9月升初中住校后开始的。

  小学寄住3年,初中又寄宿

  小兵上小学时,父母为了给他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花高价将他送进镇上最好的小学,并寄住老师家中。这一住,就是3年。小兵读四年级时,家里在镇上买了房子,他终于和父母团聚了。这次就诊,小兵的父母特地给接诊的李韵医生看了抖音视频,这些视频记录了小兵过去几年的快乐生活。视频中的他笑容灿烂,解说表达能力强。

  去年9月,小兵升初中,妹妹也到镇上读小学一年级。父母买的房子就在小学旁边,但距离小兵的初中近30公里。父母照顾不过来,就让小兵去学校寄宿。寄宿一个星期后,小兵提出要回家住。父母觉得孩子刚去寄宿难免有个适应过程,鼓励他再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习惯了。

  妈妈每周三去学校探望小兵。去年10月,她发现小兵有点不对劲,总是低着头,不怎么说话。细问之下,小兵说同学有时拿他的名字开玩笑,妈妈仍是鼓励他努力适应。

  感觉“被抛弃”,和以前判若两人

  去年12月学校提前放寒假后,父母和小兵朝夕相处,这才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

  一向开朗的小兵变得十分内向,一个人闷头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老师反映,小兵在课堂上很安静很乖,但似乎没有真正把讲课内容听进去,成绩不理想。

  放寒假以来,小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家人交流反应很慢,除了偶尔提及“吃饭、喝水、上厕所”,几乎不怎么说话。父母问他怎么了、需要什么,他也不吭声,就连走路姿势都很怪异,迈着小碎步,胳膊不摆动。眼看着孩子变得和以前判若两人,父母十分着急,专程赶来厦门,到仙岳医院求治。

  小兵是被父母搀扶着走进诊室的。李韵医生首先考虑是不是有器质性病变或是重性精神疾病。经过一系列评估,李韵发现小兵的抗压能力脆弱,焦虑值较高。李韵分析评估结果时,小兵突然说:“我没有安全感。”妈妈一听,当时就哭了。随后,李韵和小兵聊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沟通表达能力还不错,并多次表示“不想住校,想回家”。

  “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疾病,这是典型的生活事件导致了情绪反应。孩子小学时曾和父母分离,初中不适应寄宿生活,回家的诉求又没有得到重视,会觉得自己再次被父母抛弃了。”李韵给小兵开了药,提醒一周后来复查。小兵的父母则下定决心,开学后再也不勉强孩子寄宿了,不能为了省事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医生手记】

  慎重选择让孩子脱离家庭环境的时机

  ●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李韵

  有朋友问我“孩子小学、初中适不适合住校?”我的建议是:孩子什么时候与家人分离,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及个人能力来综合考虑。比如,有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但生活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强,就可以早点放出去;各方面能力还不足的孩子,最好不要过早脱离家庭环境。

  一般来说,幼儿园、小学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其次是学校、社会环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庭影响因素逐渐减弱,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提供住宿的学校相对较少,到高中才普遍提供住校,这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我接触过一些幼儿园、小学阶段几乎全托的孩子,进了初中就不想上学。他们童年时期过早脱离家庭环境,没有从中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进入青春期更容易出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包括与家人沟通,往往更吃力。曾有孩子在诊室里当着我的面质问父母:“小时候你们不管我,凭什么现在来管我?”

  所以,父母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让孩子脱离家庭环境的时机,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