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岁老人感染新冠治愈出院
身患糖尿病、房颤、肺气肿等多种基础疾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心救治,老人顺利康复
2023-01-1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经过治疗,陈老太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图为林益华主任为陈老太听诊肺部情况。

  文/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雯 罗超

  图/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提供

  对于98岁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陈老太而言,这个冬天是一场严峻考验。感染新冠后,她咳喘厉害,血氧饱和度一度掉到80%,被120紧急送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历经11天的住院治疗,陈老太于近日病愈出院。

  在患者平均年龄75岁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内科病区,像陈老太这样的新冠患者还有很多。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他们经受住考验,平安过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一上救护车就叮嘱

  “送我去第一医院”

  2022年12月29日,临近元旦佳节,陈老太家中却是一片紧张。彼时,98岁的陈老太已咳嗽、咳痰三四天,整个人喘成一团,连躺下睡觉都很困难,在家自测新冠抗原阳性。看着老人一天比一天衰弱,全家人揪心不已。12月29日当天,当指夹血氧监测仪屏幕上跳出80%的数值,家人再也忍不住了,急得直流眼泪,紧急呼叫120。

  一上救护车,陈老太就叮嘱急救人员,“送我去第一医院。”陈老太的女儿解释说,老人以前在第一医院看过病,医生护士认真负责,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医院是老牌医院,医疗水平高。这次老人家病得重,送到第一医院我们也放心些。”

  当晚,陈老太住进第一医院综合内科二病区。这是二病区启用的第一天,包括陈老太在内,当天就住进38位患者,相当于平时一周的收治量,大多是新冠亚重症患者。

  医护精心救治

  98岁老太转危为安

  98岁高龄,患有高血压、房颤、肺气肿等多种疾病,近5年来反复胸闷气喘,新冠感染后又合并肺部细菌感染……多个重症高危因素,注定陈老太的救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陈老太的主管医生黄培颖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陈老太病情复杂,入院后,医生及时给予抗病毒小分子药物治疗,同时抗感染、止咳、平喘、强心,并积极控制血压。治疗过程中,医生发现陈老太还有糖尿病。新冠合并肺炎的患者,经常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使血糖升得更高,为了控制血糖,医生还加上了胰岛素治疗。

  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与很多药物不能合并使用,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陈老太基础疾病多,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调整药物必须格外谨慎。比如,陈老太患有房颤,长期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本身新冠治疗也需要抗凝。服用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后,停掉了原先的口服抗凝药物,改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可是,随后陈老太凝血功能异常,凝血时间延长,提示有出血风险。此时,抗凝治疗就像一柄双刃剑,继续抗凝出血风险高,不抗凝又可能形成血栓,处理起来颇为棘手,医生必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多番权衡利弊,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经过近10天的精心治疗,陈老太血氧、心率等指标恢复得很好,血压也维持在正常水平。记者在病房见到她时,老人正精神抖擞地和女儿聊天,说话中气十足,不咳也不喘。

  “第一医院确实好!住院这些天,病区负责人林主任每天早晚都过来仔细询问病情,管床的医生护士也很关心病人,医护人员经常忙到晚上八点多还没吃晚饭。妈妈说医护人员太累了,让我不要一直叫他们。”陈老太的女儿感慨地说,“医生护士技术好,态度也好,难怪这么多病人信赖第一医院。”

  抽调骨干组建病区

  带病上岗奋战一线

  陈老太女儿口中的“林主任”,是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益华。

  从去年底开始,我市各大医院面临发热门诊、急诊病人大量增多等现实问题,有时候急诊病人积压,难以及时住院治疗。同时,随着医护人员纷纷“中招”,医疗力量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急诊收入院难题。为了应对新冠就诊高峰,缓解群众看病难,第一医院按照市卫健委相关部署,从去年12月27日起整合全院内科资源并抽调骨干医务人员,组建多个综合内科病区,收治阳性住院病人。林益华负责其中4个病区,陈老太所在的综合内科二病区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4个病区,70岁都算年轻的,患者平均年龄75岁以上,很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心肺功能和肝肾储备功能都比较差,来的时候血氧饱和度大都低于93%,很快就病变成肺炎。”林益华说,就诊高峰来临时,呼吸重症医学科98张床位迅速爆满,几乎所有高龄新冠老人都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肾病、肿瘤等,特别容易出问题。医院及时组建综合内科病区,抽调多学科力量,并优先保障药物、呼吸支持设备、防护设备等物资供给,让许多患者受益。“在救治方面,我们抓住两个重点:一是端口前移,尽可能让更多病人更早用上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二是全力救治重症病人,降低死亡率。我们及早确定了新冠救治相关流程,确保救治工作忙而不乱。多学科医生集中在病区,处理复杂病情也不用请会诊,第一时间就能互相沟通,为病人量身定制综合治疗方案。”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许多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带病上岗。“尤其是病人刚送进来的那几天,病情很不稳定,可能随时需要紧急处理。医生连轴转,晚上八九点才吃晚饭是常态,护士往往更晚,下夜班十一二点才有空吃饭。”黄培颖医生告诉记者,综合内科二病区的护士长从病区组建以来一直奋战在一线,阳了也不曾回家休养,“虽然大家都很累,但看着病人一天天康复,再苦再累也值了。”

  专业救治精细管理

  助重症患者渡过生死劫

  如果说综合内科病区是群英荟萃的临时别动队,那么重症医学科就是特别能战斗的特种兵。这里的患者年纪大、病情重,每一步治疗都关乎生死。医护人员兢兢业业,以专业、精细的医疗服务为危重症患者筑起坚固的生命防线。

  宁耀贵是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负责人,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重症医学科床位迅速扩至30张,截至目前共收治70多位急危重症患者。“元旦前后是最艰难的时候,很多医务人员阳了,大家吃着退烧药坚守一线。”重症医学科的新冠病人病情危重,救治难度大,很多人已发生器官衰竭。如何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成功挣脱死神的魔爪?宁耀贵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个是“专业”,一个是“精细”。

  呼吸机是危重症救治的常用“武器”。可是,怎么用好这个“武器”,考验着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上呼吸机,要根据疾病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策略。呼吸机使用不当,也会引起肺损伤。尤其是危重症患者,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人机对抗,反而加重患者心肺负担。”宁耀贵说,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后什么时候让患者醒过来,如何预防并发症,怎么及时给患者吸痰以防窒息,这些都是上呼吸机要考虑的问题,医务人员越专业、越精细,患者才更有机会获得良好预后。

  这波新冠疫情让很多人了解到,俯卧位能帮助改善通气和血流,缓解呼吸窘迫等不适。然而,在重症医学科,由于病人特殊,要做好俯卧位管理并不容易。特别是上呼吸机的病人,往往要五六个人合作才能帮其翻成俯卧位,病人俯卧位状态下,要由专人盯着,密切观察各项指标变化。宁耀贵表示,“前几天,我们通过俯卧位管理,让3位病人避免了气管插管,没有从重型发展成危重型。无论是俯卧位管理,还是营养管理、液体管理,都是十分精细的工作,很耗时间和人力,但是只要患者需要,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去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