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凉亭,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
故乡的凉亭,亦称茶亭、风雨亭、避风亭,这些凉亭一般都建在山野路旁,有的用砖头垒砌而成,有的用木头撑起,平平无奇,但每处凉亭都有好听的名字,对山里人而言,凉亭是重要的。
我念初中的一年暑假,跟着父亲和堂兄四人一同回老家南靖塔下。早年交通不便,我们从平和县城回一趟老家,四五十公里的路程,要花上整整一天时间,既要乘坐长途汽车,还得靠双脚走土路才能到达。那天早晨天一亮,我们几个便从平和县城乘车到了芦溪镇,然后徒步向塔下村前进,穿过牛屎岭,踩着鹅卵石铺成的700多个石级,途中我们得经过惠风亭、枫树凹共和亭、景仰亭等凉亭。这些凉亭的名字都有深意,如“惠风亭”,据说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景仰亭”则出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父亲说,这些凉亭的命名,不仅诠释了前人的良苦用心,也彰显出客家人浓厚的文化底蕴。虽说这些凉亭并不起眼,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古时,山里人但凡要出外经商或是赶考,这条山路是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我伫立在亭边,看到的是古木苍翠,树藤交错,怪石嶙峋,群鸟高飞,真是雅静清爽;亭子外的桂花树散发出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这些凉亭大同小异,大约都有三四十平方米,里面设有几条木质长凳,凉亭外不远处,还有一股清泉,几位乡亲喝着清甜的山泉水,忍不住赞叹:“这凉亭真是好地方啊!”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小小凉亭,人见人爱啊!
凉亭的外表十分古朴,给人以家的感觉。它挡住的不仅是烈日风雨,更有艰难世道中难得的安全。1938年日本轰炸广州,为了躲避战乱,祖父带着一家老小逃离广州回到塔下,走在这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疲累不堪,在兵荒马乱的逃难中,是歇脚的凉亭带给一家人春风般的慰藉。父亲曾说,只有到了凉亭,一家人惴惴不安的心才少许安定下来,因为老家有句话,到了凉亭就安全了,就离家近了。
凉亭如加油站。汽车加了油才能继续行驶,人难免有累的时候,身心疲惫,遇到凉亭可以歇息,补充体力,还能调整情绪。每一位经过休整加油再上路的人,都会鼓起勇气,打起精神。十三四岁那年,我跟着父亲挑着行囊,行走在似乎走不尽的石级上,我的体力消耗殆尽,上气不接下气,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而到了凉亭,身心立马放松下来,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抚慰了我的心,也缓解了身体上的疲劳。
古人云,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凉亭的背后,凝聚着客家人向善积善的精神。这些或有名或无名的凉亭,有的是当地的乡贤捐建的,有的是宗族共同筹建的,也有的是外出赚了钱主动出钱捐建的。客家人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当时有个说法“客家人好心肠,路边建了个好凉亭”。凉亭历经风雨沧桑,一直都有好心人打理,甚至在夏天还提供免费的茶水,极大地方便了路人。
故乡的凉亭,没有太多的传说,但它们背后的精神——行善与感恩,却是这世间最温暖最感人的美景,是所有走过的人都不会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