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23年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昨签订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典范
2023-01-18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我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本报记者 黄嵘 航拍器摄)

  

我市着力构建花园城市发展格局。(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咬定青山,乘势而上,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昨日,我市签订2023年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树典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年伊始,喜讯传来。全省2022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评结果出炉,厦门成绩排名全省第一,连续三年拔得头筹。

  站在新起点,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建设美丽厦门夯实绿色根基。

  本报记者 许晓婷

  通讯员 徐志敏

  【举措】

  坚持生态优先  推进绿色发展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坚守底线,强化绿色管控。去年,我市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区域评估覆盖面积超60平方公里,准入研判建设项目2293个。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57589.25公顷,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125.12亩/亿元,较2020年下降7.53%。全社会能耗强度下降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3%,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下降0.9%。

  创新机制,加快绿色转型。去年,我市编制《厦门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及配套方案,持续开展低碳园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等25个低碳创建试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下降率1.11%。此外,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11.63万千瓦,新增生物质装机容量0.795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上升。

  先试先行,开展绿色创建。我市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思明区筼筜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省级预审。同时,大力推行绿色制造,23项绿色技术和产品列入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录。完成新能源汽车38700标准车推广任务,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率4.6%,为全省最高。

  强化污染防治  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一年来,我市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守护蓝天,我市深入开展“守护蓝天百日攻坚”行动,推进VOCs、移动源、扬尘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排查整治106家“散乱污”企业。客运码头岸电覆盖率100%,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岸电覆盖率80%以上,机场桥载设备应用尽用率保持在95%以上。

  呵护碧水,莲花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145个千人以下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东西溪、九溪等流域实施监测监管执法“三联动”,全市26个劣V类断面22个年均值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阶段性消除劣V类。

  保卫碧海,400个入海排放口达标率提升至97%,230平方公里海域及岸线实施常态化保洁,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全省最低。黄厝海水浴场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厦门湾西海域及九龙江河口海洋微塑料完成背景调查。

  保护净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完成编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3056亩,134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排查整治。工业危废处置利用率100%。规范收运处置医疗废物、涉疫垃圾19832吨,确保涉疫垃圾无害化处置、医疗废水达标排放。

  推进系统治理  加强生态保护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做好生态保护“绿色答卷”,厦门以系统治理的理念、科学保护的举措,推进一体化整治,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一年来,我市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凸显——推进省级及以上自然公园保护和修复,开展环东海域新城琼头外侧和下后滨外侧等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补充耕地870亩、水田720.2亩,森林蓄积量398万立方米,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万亩。

  一年来,我市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步履不停,全市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7.2%,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8.56%,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9.93万亩次,完成绿色防控推广面积73万亩次。

  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富足丰盈……随着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我市“以创促建、共建共享”,完成18个“绿盈乡村”创建,达到全市全覆盖,宜居宜业富美的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

  抓好工程治理  补齐治污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我市注重追根溯源、靶向治疗,以强有力的工程治理为抓手,确保治污精准科学、提质增效。

  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施内田、大嶝、下潭尾等水质净化厂水质提升工程,出水水质合格率均为100%。完成12个工业和城镇水质净化厂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施正本清源改造面积18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8.6%。埭头溪综合整治项目已投资16.25亿元,完成总投资额92.7%。新阳街道村庄9个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部完成……一系列“组合拳”打出,不断强化陆海污染协同治理。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也是一大亮点。筼筜湖清淤工程和“西水东调”工程基本完成,筼筜湖南、北岸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已完成534个小区、81条道路,18号排洪沟海水交换量提升至1.5万立方米/日。完成333个小微水体治理,精心打造83处水景观示范点。

  重点行业VOCs深度治理朝纵深推进——实施VOCs治理重点项目8个、无组织治理和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等项目80个。组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集中供热或者关停,全面完成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

  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内生动力

  改革创新引领,高水平保护更添动力。一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更上台阶。我市按序时完成环境监管能力三年行动45个项目,完成公路、港口、机场和铁路货场等4个交通污染源监测站点建设并联网运行。20个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站点调整优化,2个入海排污口在线非接触式流量系统完成建设,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

  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推行。我市在湖里区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深度融合衔接改革试点,选取62类建设项目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污染影响类和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差异化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行环评审批、排污许可与总量控制融合管理机制。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评价机制,打通市-区-项目三级核算渠道,实现政府部门高效一键核算。厦门市绿色融资企业库及绿色融资项目库建立后,入库企业已达105家,入库项目21个。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000亿元,发行7只绿色债券金额53.9亿元。

  【展望】

  2023年,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绿色根基。

  高质量

  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全力服务稳住经济大盘

  深入开展环境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和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抓紧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各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电动厦门”三年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低碳试点示范,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加速度

  加快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重点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N”工作方案的落实,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确保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国前列,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实现海域保洁全覆盖,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风险。

  推进城市与生态深化融合

  着力构建花园城市发展格局,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保护重点生态空间,大幅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加强城市整体设计和风貌管控,推进山海廊道、湿地、湾区等生态保护工程,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和“无废城市”,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强深度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继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约束指导作用,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抓紧编制国地空间分区规划和近期实施规划,开展城镇国土空间监测试点,打造“山、海、产、城、人”相容共生的城市新格局。

  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统筹运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碳普惠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建全信息化监测体系,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成绩】

  在全省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评中,厦门连续三年拔得头筹。这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积极应对新挑战、及时推出新举措、持续展现新作为的结果。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拓展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全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埭头溪治理经验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入海排放口整治经验全国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保持全国第一,为建设“两高两化”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亮点】

  考核“三合一”

  为基层减负

  2022年,我市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扎实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减少考核频次、减轻基层负担,我市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三合一”考核制度。考核执行中,尽量合并精减考核事项,2021年开始减少了区领导现场实绩报告环节,落实检查不陪同、不听汇报、直奔现场,从行动上为基层减负,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压实部门主体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