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项目
用心打磨 佳作频出
2023-02-0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2022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共资助项目103个,其中文本资助项目17个。文艺创作的“含金量”,首看思想题材。在评选项目初期,相关单位便加强了对文艺创作的题材引导和支持。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素材,用心打磨创作出一批富有厦门特色的好作品。本版遴选4个有特色的项目加以展示,以飨读者。

  《致敬守艺人——厦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典》封面。

  聚焦非遗传承 以匠心致敬守艺人

  厦门,闽南文化发源地,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厦门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10项,有194人先后被命名为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已有19位传承人相继离世。

  “传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人,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遗世代相传,永不断流。”厦门市文化馆副馆长苏华琦与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多年接触,让他下定决心用纪实影像的方式去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他们的故事。经过多年筹备,《致敬守艺人——厦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典》已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本图典主要聚焦“厦门市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突出“微文”“读图”“鸟瞰”三个特点——“微文”,让文字尽量简短凝练,更适合快节奏生活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读图”,作为非遗普及读物,图片传播具有直接性,更便于理解;“鸟瞰”,全面记录厦门非遗项目,对厦门非遗传承人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

  这本图典的内容包括非遗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核心价值、核心技艺、带徒授艺、展示展演、代表作品、对外交流等。其出版正逢其时,一方面及时留存、完善厦门非遗传承人的个人档案,另一方面推广了传承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据介绍,未来该书还将向市图书馆、各区图书馆、各院校图书馆等提供免费借阅及收藏。

  ●项目名称:

  《致敬守艺人——厦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典》

  ●申报人:苏华琦

  苏华琦工作照。

  【点评】

  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对其技艺的抢救和整理,已成为非遗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内容。这本图典除运用图像、文字留存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宝贵资料外,还注意做到通俗易懂,让更多人得以近距离、多视角地了解厦门非遗的发展,让非遗走进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东南往事》拍摄场景概念图。

  厦门谍战剧 再现抗战历史

  在经过前期查阅资料、实地调研、举行剧本座谈会后,历时近半年,厦门市作协秘书长、青年作家黄宁的电视剧剧本《东南往事》于去年底完稿,这是他在影视化道路上的最新创作。

  电视剧剧本《东南往事》是在由黄宁创作的同名广播剧《东南往事》故事基础上,按照电视剧手法对整体内容进行了扩充和丰富。据了解,该剧共30集,将以谍战剧的形式,艺术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内的海城市进行隐蔽战线斗争的历史,真实反映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勇于斗争,为民族独立英勇献身的精神。

  该剧主要故事发生地“海城”,是以厦门为城市原型。沦陷期间,伪特别市政府在厦门成立。日本在厦设立总领事馆,日军在厦建立起以海军系统情报机关、陆军系统情报机关、兴亚院等为主体的情报系统,从事东南沿海谍报搜集工作。同时利用交通船,潜入非沦陷区,进行情报和策反工作。本剧主人公“林森”为中共地下交通员。在海城交通站遭到日伪破坏后,林森回到海城,重建海城地下交通站,通过隐蔽战线向敌后根据地传送情报、运输物资、转移人员等,为海城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剧中艺术化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如“锄奸团”成功刺杀厦门陆军特务机关情报部长兼第一班主事田村丰崇,击毙兴亚院厦门联络部长官、《全闽社》社长、陆军特务机关情报长泽重信,以及国共反制日军在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经济作战”等史实,都是首次以剧作形式表现。

  ●项目名称:

  电视剧剧本

  《东南往事》

  ●申报人:黄宁

  黄宁和工作团队探访日本兴亚院厦门联络部旧址。

  【点评】

  电视剧剧本《东南往事》的创作推出,将是首部以厦门为城市原型的谍战剧,主题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全景呈现抗日“经济战”历史,呈现福建东南沿海谍战史。该剧以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重要节点进行主题创作。

  动画连续剧《快乐精灵》海报。

  动画电影剧本 寻找快乐真谛

  动画电影剧本《快乐精灵》,由厦门青鸟动画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爱武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晓玲叮当同名童话作品《快乐精灵》。

  《快乐精灵》讲述了一个寻找快乐真谛的故事。故事小主人公罗小布将自己的快乐卖给了忧愁国的收购员毛卷卷,以换取每次考试100分、每次玩游戏都赢和每天两个不同口味的冰激凌。但是失去快乐的生活是何其痛苦。于是,罗小布和新认识的小伙伴月亮狗一起踏上了寻找快乐的艰辛旅程。这部童话书虽距第一次出版已有20年,但仍持续畅销中;同名动画连续剧首播至今已过去13年,网络播放平台的留言依然热度不减。

  一部好的剧本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动画电影剧本《快乐精灵》的编剧及制片人林爱武,正是本着“一剧之本”的主旨,科学严谨地收集同名动画连续剧在各大视频网站的观众留言,并向当年收看过该动画片的部分观众做了市场调查,同时积极参加电影创作的相关培训,力争使改编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除了二维动画精品创作外,制片方还将通过联合制作的方式,在部分场景和特效部分增加三维制作成分。在影片片尾彩蛋部分还会增加真人实拍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将创作8首歌曲,届时将由厦门的合唱团队来演唱部分曲目。

  ●项目名称:

  动画电影剧本《快乐精灵》

  ●申报单位:

  厦门青鸟动画有限公司

  儿童读物《快乐精灵》

  【点评】

  这是厦门动漫人探索动画电影的一次勇敢尝试。《快乐精灵》寻找快乐真谛的主题不仅符合儿童口味,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如果这样的作品能以电影的方式显现出来,将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穿越神秘的大海》封面。

  讲述海的故事 科普海洋知识

  “蓝色家园”原创科普丛书包括三本分册——《穿越神秘的大海》《大海捞“珍”》和《滨海小飞侠》。其中,第一本《穿越神秘的大海》已正式出版。

  《穿越神秘的大海》由漳州作家林跃奇创作,该书以我国海洋文明发展为背景,向青少年读者讲述一个个鲜明生动的“海洋冒险故事”。从秦始皇东巡大海到郑和七下西洋,从徐福东渡日本到汪大渊远航亚非,从戚继光平定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海陆兼备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陆地文明,还塑造了华夏儿女世代传承、不畏艰险、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忠勇无畏、生生不息的海洋精神。该书正式出版后,深受中小学生读者的喜欢,首印8000册基本售罄。

  “蓝色家园”原创科普丛书从选题策划开始就以青少年学生为目标读者,所以在组稿过程中,一直物色熟悉儿童读物创作、有相关创作经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作者。鹭江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和作者团队一致决定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科普,并进行了无数次线上线下的交流,对样稿进行多次打磨修改。

  ●项目名称:

  “蓝色家园”原创科普丛书之《穿越神秘的大海》

  ●申报单位:福建鹭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林跃奇与孩子们互动。

  【点评】

  “蓝色家园”原创科普丛书第一本《穿越神秘的大海》,入选了福建省第十六届“书香八闽”全民读书月活动百种优秀读物推荐目录以及2022年福建省“暑假读一本好书”中学推荐目录。这套丛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向青少年读者传播科学知识,帮助青少年认识海洋、爱上海洋,从而树立经略海洋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有用之才,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链接】

  部分资助项目

  ▲儿童长篇小说《少年阿海》插图。 (申报人:徐小泓)

  ▲长篇小说《看见满天星》 (申报人:李靖)

  ▲少年读物《少年陈嘉庚》作者开主题讲座。 (申报单位:厦门外图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

  ▲新编木偶剧剧本《中国传奇少年故事——周处除三害》 ,相关人员在做排演。  (申报人:庄晏红)

  ▲新编南音剧本《清明上河图》,主创与乐手探讨内容。 (申报人:黄相平)

  2023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正在进行中

  文本资助项目资助细则(节选)

  2023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申报时间延长至2月13日。

  文本资助涵盖戏剧剧本、电影(包括动画电影)剧本、电视剧(包括电视动画片、电视纪录片)剧本、广播剧剧本和网络剧剧本;图书(文学类图书包括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类图书和少儿读物,其中少儿读物中不包括漫画图画绘本、低幼读物)及网络文学等文艺项目的文本。

  资助对象:一、具有厦门市籍户口或取得厦门市居住证的公民,须征信良好无犯罪记录。二、在厦工作的台港澳同胞,须征信良好无犯罪记录。三、在厦门市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化类企事业单位,须征信良好无犯罪记录。四、定向为厦门市创作的外地公民或外籍人士,须征信良好无犯罪记录。五、申报主体必须拥有申报项目的著作权、版权及各类奖项的申报权。

  申报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按照《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评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实行。拟资助项目公示无异议后,签订资助协议。

  对每个确定予以资助的作品分两次拨付经费。通过立项评选时先给予50%的资助资金,通过结项考核验收后,戏剧、影视剧本签订排演协议,图书签订出版合同,网络文学在主要网络文学网站发表后,再给予50%的资助资金。

  相关文件及申报通知请到厦门网、“音乐厦门”微信公众号、“厦门文旅”微信公众号、“厦门文联”微信公众号上查询。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冬  本版图/市宣文艺处 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