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往昔的御寒神器
跃强
2023-02-06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这个春节,老家白交祠的气温日渐走低,回乡拜年,发现一些老人又翻出了火笼。这款久违的御寒神器,瞬间唤醒我不少童年回忆。

  火笼多为竹编,底下有一个篾制的底座,火笼中间套着一个土盆或铁盆,名为“火钵”,用来盛放木炭。火笼都装有“火笼耳”,便于携带,它是用稍厚的竹片弯压而成,特别考验竹编师傅的制作手艺。最后再配上一个拨弄炭火的火钳,整套器具就一应俱全了。晨起灶上的米粥炖好后,老人们就用火钳夹出烧得通红的木炭放入火钵,心满意足啜饮完清甜的米粥后,提着火笼靠坐在墙根的青石板上,待乡邻一起聚集闲聊……聊着说着,火笼中氤氲的暖意由双手传递到全身,说出来的话语似乎都带着暖意。

  火笼还可以用来烘尿布、烘袜子、烘鞋垫等,特别是在阴雨天,火笼就是家家户户的“烘干机”。闽南地区,火笼不单是取暖器物,也是旧时农人嫁女儿的必备嫁妆。女儿出嫁时,家人会备好一个火笼,里面放两包炭,送到男方家后,再拿回一包炭,寓意把娘家的火种带到婆家,祝福新人的生活红红火火。

  小孩子们的取暖方式就更多了。男生一到下课就不约而同聚集到教室的墙角“挤油”,一般大伙都是轮流站最内侧。一声令下,一群人就你拥我挤开战了,一定要到有人喊不行了,大家才意犹未尽散开。当然也有不讲规矩的,调皮的男生有时信手将路过的同学推进最里侧,大家心领神会开始推挤,等到无辜的同学生气了,才四下散去。当然如果是女生受此意外戏弄,定会将带头的男生揪出来狠狠教训一番。

  夜间温度低,以前没有暖水袋,各户人家取暖常用的就是用葡萄糖玻璃瓶灌热水。这种玻璃瓶有很好的耐热性,受热不会爆裂。大人小心翼翼灌进热水,塞上瓶塞,孩子们一人认领一个。刚开始瓶子就是烫手的山芋,要拿衣服或毛巾裹着才能抱起,然后迅捷地钻进被窝,一直到沉沉睡去,手里的瓶子还紧紧抱着。隔天醒来,瓶子的热度虽已不复如初,但是经过一夜的拥抱,似乎还散发着美梦的余温。

  当然,大人们认为,最好的取暖方式就是下地劳动。虽说是冬日,可是地里的活儿好像永远也做不完。到茶园里,把坍圮的地边用石块垒好,将茶田间的杂草除净。当铁钎撞击石块迸出火花,锄头连根将杂草拔起,手心握出了汗,后背也蒸腾出热气,大人将全部的热情毫不吝惜挥洒在一钎一锄间。

  寒冬有暖意,那火笼中星星点点的火苗,葡萄糖瓶中密封住的热气,劳动号子里呼喊出的对土地的长久热爱,让记忆中的冬日并不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