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圆寂,享年96岁,生前与厦门因缘深厚
“厦门的米水营养了我”
2023-02-0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6日清晨,台湾佛光山宣布,开山宗长星云大师5日下午在位于高雄的佛光山传灯楼开山寮圆寂。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1927年8月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迁居台湾,1967年在高雄开创佛光山。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积极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交往。

  新华社台北2月6日电

  ▲星云大师(1927年-2023年)

  我的老师,有好几位是闽南佛学院毕业的,他们培养了我,厦门的米水营养了我。

  登岸何必分彼此,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青年人要有慈悲心,要给人快乐;要有惭愧心,不做对不起国家的事,要为天下人发挥自己的动力。

  2011年4月,本报记者年月采访星云大师。(本报资料图/姚凡 摄)

  多次

  来厦

  2003年

  应邀到南普陀参加抗非典的祈福大法会,并到厦门大学参加一个佛学研究会。

  2011年

  回南普陀,参加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并在厦大演讲。

  2014年

  回南普陀,参加厦大93周年校庆,在厦大演讲。“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在厦门市博物馆举行,星云大师亲临现场并挥毫。

  本报记者 年月

  “长寿要有长寿的因缘。一个人的德是与他的生命长短无关的。活的岁数虽不多,但能立功、立德、立言,他的生命就是了不起;反过来,无功、无德、无言,活到一百岁又有什么用?”

  12年前,84岁高龄的星云大师在厦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看待生命的长短。

  星云大师生前与厦门因缘深厚,他到访厦门至少三次,有意思的是,这三次,他必去两个地方,除了南普陀寺,还有厦门大学。

  ▲2011年,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寺接待张铭清。(张铭清 供图)

  “我对两岸视如一家”

  2月5日晚上,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阵来自对岸的电话铃声打断了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海协会原副会长张铭清坐听夜雨的思绪:“大师走了……”台湾朋友在电话那头低沉地说。

  作为星云大师的莫逆之交,张铭清连忙拨通星云大师医疗小组医生的电话,得到了证实。这些日子来,张铭清一直牵挂着星云大师的健康,大师因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疾病已住院许久。“意料之中,却是万般不舍。”张铭清语带哽咽地对本报记者说。

  雨夜里,张铭清久久难眠。与星云大师交往的一幕幕温馨往事浮上心头。2008年底,张铭清台南遇袭,星云大师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还在台南的张铭清,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并说:“不要在意这些人,绝大多数台湾民众都是欢迎你的。”2010年,台南遇袭后的张铭清首次赴台,星云大师打电话热情邀张铭清到佛光山做客:“让我请你喝碗粥吧!”但因行程太紧等原因,张铭清没能赴邀,谁知第二天凌晨,星云大师从高雄坐车,早晨抵台北,专程来请张铭清“喝碗粥”。2011年1月,张铭清赴台北出席两岸和平论坛,“哪儿都不去,就去佛光山寺”,当他坐着高铁抵达高雄时,星云大师已坐着轮椅在站台接他,当他告别佛光山寺时,星云大师已在凌晨4点半等在门外相送……

  一碗粥、一个眼神、一次相送,十几年过后,在雨夜里,张铭清忆起时暖到心尖尖。大师的话,言犹在耳,“今后涉及两岸事务的活动,无论在哪里举办,遍布世界的240多个佛光山道场都会提供免费接待。”在“一碗粥”餐叙时,星云大师对张铭清说。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数十年来,星云大师为促进两岸融合做了许多善事,除了不遗余力推动两岸佛教交流外,凡尘世事,只要有利于两岸民众的,星云大师都身体力行,大到汶川赈灾,小到请喝一碗粥。而他到厦门大学演讲分文不取、看望在厦台商直拒红包等,均传为佳话。

  2019年,张铭清收到了一份厚重的礼物《星云大师全集》(108册),摆放好,足有一张大办公桌的占位,捧读大师跨海寄来的巨著,张铭清从字里行间深深感受到星云大师对两岸民众福祉、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关切。

  “我对两岸视如一家”,星云大师在遗嘱里留下的这句话,是总结,更是期许。

  ▲2003年7月,星云大师做客南普陀寺。(南普陀寺 供图)

  “到南普陀寺,就是回家了”

  “大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理念将继续影响着后人,他的足迹、功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间!”2月6日下午,到外地弘法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普陀寺方丈则悟大和尚,在回厦门的车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星云大师崇高的敬意缅怀。

  则悟大和尚与星云大师结缘于2003年,彼时,星云大师应邀到南普陀参加抗非典的祈福大法会,年轻的则悟全程陪同,星云大师的谦和、睿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几天,大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讨论如何推动两岸佛教更好地发展。”他还叮嘱则悟等年轻一辈更加密切交流、携手共进。

  这是星云大师第一次到南普陀寺,却发出了“我回家了”的感慨,因为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太虚大师,对星云大师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成为星云大师最认同、追随并到台湾致力弘法的佛教思想。他在两岸多个场合提及太虚大师、闽南佛学院对他的影响:“我的老师,有好几位是闽南佛学院毕业的,他们培养了我,厦门的米水营养了我。”

  星云大师多次“回”到南普陀寺,2003年为首次,2011年和2014年,也都来过,留下许多美谈,其中一则与名闻遐迩的南普陀素食有关。

  据南普陀寺素菜馆里负责招待事宜的廖家琳女士回忆,2003年祈福法会时,考虑到星云大师以及其他同行的法师年岁较高,南普陀素菜馆安排的都是口感绵软、容易咀嚼的菜品,共十二道素菜,星云大师格外高兴,就餐后他还主动招呼在场的工作人员一同合影留念,并说:“我觉得南普陀寺的素菜味道非常好,也很感谢大家这么用心。”有趣的是,星云大师临行前还特地向素菜馆的工作人员提出想带一份菜单回去的请求,他说:“想让台湾寺庙的师傅也学习一下,如何做出正宗的纯素食。”

  昨天下午,在回厦门的路上,则悟大和尚说,南普陀寺已向佛光山寺发去对星云大师的悼念缅怀。

  鼓励年轻人“应该追求名利”

  星云大师到访厦门至少三次,这三次,他必去南普陀寺和厦大。而2011年和2014年的两次建南大会堂演讲,至今仍为青年学子津津乐道。

  2011年的那次厦大演讲,是星云大师把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的演讲推后才得以成行的。当年初,出任厦大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的张铭清向星云大师提出了4月到厦大演讲的邀请。星云大师查了日程表发现,同一天排的是一年一度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的演讲,这一盛事是亚洲信众每年翘首以盼的。张铭清本以为只好等来年,但几天后,他接到星云大师的电话——4月厦大相聚。

  星云大师的扬州腔很重,年轻人听来还是很费劲的,但容纳三千多人的建南大会堂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坐得挤挤挨挨。大家是来听星云大师讲故事的。星云大师文学素养深厚,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善于通过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析人生道理。

  佛教提倡淡泊思想,星云大师却鼓励年轻人“应该追求名利”,他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名声都不重视了,人生哪有啥动力呢?但不是要追求私利,而是要追求公众利益,要奉献,要服务。青年人要有慈悲心,要给人快乐,救苦救难;要有惭愧心,不做对不起国家的事,要为天下人发挥自己的动力,要做自己的贵人。

  但他提醒年轻人,要让世界接受你,你就必须做出样子给大家认可。

  “星云大师对厦大很重视,对人才很爱护。”曾在建南大会堂听过星云大师演讲的厦大台湾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徐学教授昨天回忆起自己十多年前在佛光山寺拜会星云大师的情景:“那时大师已经坐轮椅了,但他还是努力要站起来与我握手,我赶紧快步趋前握住他的手。”之后,他们畅谈了半个小时,绕不开两岸人才的培养。

  而今,斯人已乘黄鹤去,但此处空余建南楼吗?不!在建南大会堂里,星云大师与年轻学子的对话还在回响……

  2014年,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在厦门展出。(本报资料图/姚凡 摄)

 

  ▲2010年夏天,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寺会见厦门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徐学。(徐学 供图)

  【记者手记】

  我问他答

  本报记者 年月

  我曾问他:为什么12岁时出家呢?

  他回答:不,我的出家是在出生时就注定了!我的性格适合出家。出家性格,就是要有出世的思想、慈悲的心怀、勤劳的习惯、愿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我从小就具备了。

  我曾问他:您的内心孤寂吗?

  他回答:我一生,人家都以为我聚众有方,事实上我的内心非常孤寂,我没有最喜欢的人,也没有最厌恶的人。

  我曾问他:您12岁时不顾母亲反对出家,59岁时不顾徒弟僧众反对退出佛光山宗长的位子。您做人生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他回答:没有选择,也没有标准!这叫自然,这是因缘。12岁出家是因缘,59岁“退位”,大家都不同意。但我想,以退为进,进步的哪有退步的高,退步的原来也是向前的。前面大家都往前挤,向后退步还有半个世界呢,是空旷无量的。

  我曾问:今后还有什么大的计划?

  他回答:随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2011年4月4日,我等了他很久,带着干粮和茶水,坐在酒店的大堂,不敢离开片刻,在进进出出的人群中寻找他的身影。没有人能告诉我他在房间里还是出酒店了,也没有人能告诉我他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我用最笨拙的方法,执着地等着他。

  华灯初上,有位服务员走过来,对我说:“星云大师请你上楼!”

  这是我记者生涯中,又一次以笨笨的坚持赢得了真诚的回响,又一次印证了我当记者的傻劲,你足够自助,便能得到天助。

  十几年来,我写过多篇星云大师的报道,有独家专访,有讲座再现,也有到佛光山寺寻他不遇。他的一言一行,我都喜欢,“过程全力以赴、结果随缘就好”,可以说是我的座右铭。“人生最重要只有两件事,一是吃、二是睡”,我常与人分享他对我说过的这句话,“吃”“睡”,只有两字,但真要参透,谈何容易。

  参不透时,我就安慰自己“结果随缘就好”。

  【链接】

  看淡生死

  连一张纸也不留

  星云大师对生死豁达,早在85岁即预立遗嘱,88岁时首度对外公布,个人财产已捐公益信托教育基金,属佛光山的资产都不是他的,他连一张纸也不留,他一生没有积聚家累。

  星云大师在2015年出版的文章中感念,他一生虽遭逢大时代的种种考验,但感到人生非常幸福,对苦难、贫穷、奋斗、空无都很享受。文中他谈到自身最后的仪式,说自己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并说只要时时奉行人间佛教,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据中新网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