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移动支付须当心
有的码不应扫 有的WiFi不该连
●中国银联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 ●截至去年6月,我国超9亿人使用网络支付
2023-02-2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许多人形成了以移动支付为主的消费习惯。

  2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为9.04亿,较2021年12月增长81万,占网民整体的86.0%。其中绝大多数用户采用的是依托手机完成的移动支付,我国移动支付整体市场覆盖率排名全球第一。

  同时,针对移动支付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对此,报告归纳出移动支付中高风险行为,排名前五的发生率更是达到15%以上;还有四个高风险人群,其中包括学生和80/90后年轻群体。

  本组文/据央视新闻

  5大高风险行为

  网站/App内登录,习惯性设置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

  建议:启用“指纹”等登录方式;登录密码设置可采用“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组合

  在连接公共

  WiFi的状态下

  支付

  建议:使用自己的移动数据网络进行支付

  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

  都会尝试扫

  建议:不扫可疑或陌生的二维码

  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不删除存留的

  敏感信息

  建议:更换手机号,要解绑与原号绑定的所有银行卡;尽量不要卖旧手机,若一定要卖,最好写入新数据覆盖旧数据

  所有支付密码

  都相同

  建议:设置不同密码,若担心密码过多,可制定密码设置规则,如数字和App名称组合等

  4个高风险人群

  ●学生群体

  在“玩过网络博彩”“出借自己的收款码从而赚取佣金”“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等问题上发生率高。34.7%的被访者曾为获取免费服务与优惠提供了个人敏感信息并遭遇欺诈。

  ●80、90后群体

  个人保护意识较弱,面对“兑换积分诈骗”“金融交易诈骗”“兼职刷单诈骗”“高薪招聘诈骗”“购物平台退款诈骗”等逐利类的诈骗手段时更容易上当。

  ●55岁以上大龄群体

  他们在遭遇个人信息安全危机时,26.1%的人没采取任何措施。手机“未安装安全防卫类App”以及“未开启移动支付保护功能”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

  ●家庭主妇/夫群体与自由职业者群体

  【数据】

  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为

  9.04亿

  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为9.04亿,占网民整体的86.0%,移动支付整体市场覆盖率排名全球第一。

  35岁以下人群中

  80%的人每天都会使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男性日平均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高于女性。

  年轻群体使用频率高于大龄群体,35岁以下人群中80%的人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

  “商店、便利店及餐饮店”“小摊贩、菜市场水果店”“水电煤、网络费”这三大围绕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场景是移动支付发生最多的场合。

  55岁以上移动支付点外卖

  比例不足35%

  35岁以下是使用移动支付点外卖的高频人群, 55岁以上移动支付点外卖的比例不足35%,这部分人群更有时间,更愿意动手自己做饭。

  超6成被访者表示

  遇到过电信诈骗

  报告显示,67.1%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22.6%的被访者表示财产受到了损失。

  在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后,33.7%的被访者选择“拨打110报警热线”,还有21.3%的被访者选择“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也有19.2%选择在政府机构网站进行信息举报。

  但仍有33.4%的被访者出于各种原因,在遭遇诈骗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一现象更多见于45岁以上群体。

  【提醒】

  遭遇诈骗后

  该咋办

  回忆受骗过程

  并立即报警

  在日常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被骗了,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的财产,或将损失降到最小呢?

  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提醒:在遭遇诈骗后,首先要回忆自己经历被骗的全过程,准确记录自己提供了哪些个人信息,哪些付款账户可能有风险,实际损失资金去向等,并应立即拨打110报警,报告自己被骗全过程以及资金去向。

  警方会根据案件情况,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最大限度挽回受骗损失。最后,要通知涉案账户开立银行或有关第三方机构。相关单位会根据情况对涉案账户以及关联账户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为警方追踪和挽损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