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春
对于闽南人来说,除了粥饭之外,面线就是餐桌上的常客了。早餐吃面线糊,一早有精神头;夜宵来碗鸭肉面线,外加烧酒配话仙。宴席上总是少不了一道炒面线,老朋友聚餐不点个蚵仔面线、猪脚面线,没味道。
“炒面线”作为厦门独具特色的主食,最早是由“全福楼”和“双全酒楼”的几位老师傅打出名声的,后来“绿岛”“广丰”“好清香”这些后起之秀,逐渐传承并改良了做法和风味。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在炒面线界,一向有“姐妹双姝”争雄的说法。
现在大家吃到的炒面线,色泽黄褐,油润醇香,但吃到嘴里一点也不油腻,柔韧的面线夹带着肉丝、虾仁、香菇,金光闪闪。所以,江湖人称“金丝面线”。
正宗的“金丝面线”简约而不简单。首先,要选Q劲比较足的上等面线,把面线放进有三分半热的油锅里,炸到赤黄色时捞出来,在沸水里小浸一会去油腻;旺火煸炒肉丝、鱼片、虾仁、香菇、冬笋、红萝卜等配料,加入虾头、虾壳熬制的狗虾汤,煮开后再把之前的面线加进去拌炒一小会儿。
炒面线起锅前,加入几滴绍兴酒和油酥过的鳊鱼碎,风味更佳。旁边再放上一碟沙茶酱或厦门本地甜辣酱佐味,味道更酸爽。
而早期“双全酒楼”的师傅们另有一道拿手面线,叫“玉丝面线”。顾名思义,“玉丝”,面线如玉般爽滑不黏糊,入口鲜美细腻。除了卖相上的小差异,“玉丝面线”的原料、配料和“金丝面线”基本是相同的,差别在于炒之前面线不用经油锅炸过,只需放到沸水里烫过再滤干。
老厦门人说过,早年有些华侨出国时,曾经特地把炒面线带回去,让国外的亲戚朋友们能尝一尝家乡的风味。为了保证风味,必须用高级保温瓶装,让长长细细的面线飞越千山万水。
其实,在闽南,面线是很有仪式感的食物,寓意着祝福和好彩头。
正月初一,很多老一辈的闽南人都有吃面线的习俗。如初一早上吃面线,一年好运、幸福安康。有些地方招待远方客人请吃猪脚面线,寓意接风洗尘,相反“送顺风”则要请吃甜鸡蛋太平面线。
“蚵仔煮面线,好人来逗伴”,吃蚵仔面线可以交到好朋友;婴儿满月酒的“头道菜”也一般是面线;老人做寿,儿女的寿礼里往往少不了猪脚、鱼、面线等。
而面线糊,当然更是厦门头牌小吃之一。海鲜汤或猪骨汤作汤头,凭个人喜好加入虾仁、海蛎、鱿鱼、瘦肉、猪肝沿、小肠、鸭血、豆干,小清新、重口味均可。再配上油条、炸油葱、胡椒末,一碗吃下去,从头到脚都是舒爽的。
手作的面线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同安、翔安还有漳州一带的一些村子里仅存一些作坊。做手工面线有揉、抽、拉、甩、摺、晒等十多道工序,手作人要起早摸黑一天忙到晚。好的面线特别有韧性和弹性,拿起来不容易断和掉屑,煮了不易糊成团。要做出这样的面线,面粉质量很重要,同时确保发酵、晾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