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腊月初七,我和爱人从东南鹭岛赶往陕南鹤城,一路风雪兼程,给岳母奔丧。车窗外,中华龙脉秦岭银装素裹,寒风卷起千堆雪,不停地翻起我的记忆。泪水,夺眶而出;往事,历历在目。
“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不怕耙耙没刺,就怕匣匣没底。”岳母生前常在子女面前唠叨的这句陕西民谣,通俗易懂,意为告诫小辈过日子要克勤克俭、开源节流,而今这句唠叨已成雁鸣长空之绝响!
“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德弥久沐清风。从上古到如今,上下五千年记载着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波澜,女人和男人从事着不同的社会分工,扮演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在漫漫历史熔炉中练就男人的“耙耙”意志,铸就女人的“匣匣”魂魄,养成互敬互爱的家庭美德。
“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昼如镜夜似星,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公序良俗一脉相承。我想,对“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的理解,应从岳母纯粹的品格开始,坚持行纯粹之事、做纯粹之人。老人家常说的“男人是耙耙”,原来是希望三个女婿和单传小儿,都能承担起维系家庭所要做的一切,擎起叫作家的一片天。“女人是匣匣”,自然是希望膝下三个如花似玉、饱读诗书的闺女,念好内经,练就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之道。
车行峡谷,过桥钻洞,寂静中,我忍不住问坐在身旁的妻子:“妈妈平时对你们三姐妹要求最多的是啥?”“女孩子要学针线、学茶饭、学持家、学帮人。”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几度哽咽:“妈妈不停地叮嘱,女孩子从小不学针线,长大了不会洗浆缝补,嫁了人成了家不能给一家人温暖,就不是一个好媳妇;女孩子不学茶饭,长大了独立了生活就难以自理。女孩子不会持家就难有幸福。持家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一个胸襟一个踏实。”原来,“匣匣”就是要不图名不图利,任劳任怨,做一个贤内助。
“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根基正践于行。岳母秉持“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这句至理名言,并一直作为座右铭。无论是在农村披星戴月劳动的年月,或是在孝敬病魔缠身公婆的日子,还是在食不果腹养育四个子女的岁月,她都是一个人在家里撑着、扛着,秉持“匣匣”观,坚持着、清苦着,一门心思让主外的“耙耙”——四个子女的爸爸(我的岳父)能在鹤城安安心心干事业,给这个“耙耙 ”更多的安全感和支持。
如今,岳母走了,永远地走了。我相信,死亡是最大的平等,也是最大的自由。岳母一生奔波劳碌,坚守豁达善良。“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是岳母留给后辈子孙最珍贵最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