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最近ChatGPT引发网友热议,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忽视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退化、‘碎片化阅读’愈演愈烈,就会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恐慌……”2月6日,教育部组织的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的一席话引发广泛共鸣。
对“热现象”作“冷思考”,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5年里,刘宁倾注对人文和现实问题的关切。
2020年,刘宁的提案“人文社科期刊要多支持青年学者”,改变了不少青年学者论文的“命运”。
此前,一些学生向刘宁“吐苦水”——“导师不署名,论文压根发不出去。”深入调研后,刘宁发现,35岁以下的学者独立发表论文相对困难,而一些刊物之所以不愿发表年轻学者的论文,与“影响因子”有关。她建议,改进“影响因子”的不合理运用,对青年学者独立发表论文给予更多支持。
这份提案很快受到了各方重视,2021年中宣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又发布《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三禁止四不得”对署名乱象说“不”。
聚焦“国之大者”、着眼时代急需,是刘宁对自己履职的要求。“有价值的研究和提案,应当关注对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把当下和长远结合起来。”她说。
早在2019年,刘宁就注意到,我国对高校的学科评估纵向“分级”意识不强。“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应该给予更为自由的科研空间,使其创造出有个性的尖端成果。”刘宁认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高原”也要有“高峰”,如果所有高校都用同一个标准评价,很可能导致“百舸所争皆二流”。
于是当年,她提出“引入分级学科评估,助力尖端学术突破”的提案,建议对高校“分级”评估,为一流大学单独制定更合理的评估标准。这份提案得到有关部门重视,2022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这一提案进一步见到实效。
在履职中,刘宁始终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2020年,全国政协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刘宁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学读书群”和“诗词艺术古今谈”委员自约书群的群主,和大家一起讨论国学、研习诗词、锤炼思想、提升能力。
浸于书香而不囿于书斋,刘宁认为科教文化领域的问题与我国的教育制度、科研制度等都有密切关系,她在履职中努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努力把问题提得准,把建议说得对。
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为合理的退休时间,避免人才浪费;建设100个“中华典籍传承基地”,让古籍“活”起来……5年间,刘宁的提案件件与人文有关。让她欣喜的是,每一件都有回音、有落实。
今年刘宁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她表示将继续为人才成长鼓与呼: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大力培养古籍整理、保护、数字化人才;推动完善学科交叉创新成果评价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