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亿年 海豆芽的生存密码被破译
我国科学家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其躲过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在于壳体多样性
2023-03-1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舌形贝被称为“活化石”,自出现至今已生存5.2亿年。

  据央视新闻报道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团队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奥陶时期就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被随机性地保留下来。

  腕足动物舌形贝被达尔文定义为“活化石”。它自寒武纪早期出现,历经了地球动物出现以来所有的磨难和自然灾害,尤其是经受了地球最严重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而繁衍至今。目前仍分布在我国广西和日本、新西兰等地的近岸浅海地区,成为当地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5.2亿年以来,舌形贝一直生活在泥质海底,其壳体长3厘米-5厘米,最大不过十几厘米,占有的生态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也被称作“草根”动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它们通过多变的壳体形态,不断探索、改变和硬化着海洋底质表面,并在奥陶纪时期属种多样性和壳体形态多样性达到空前繁盛,演化出了包括穴居的生活类型和葡萄串状群体生活等多种壳体类型。就是这种“多样性”积累,腕足动物舌形贝类在面对显生宙的五次大灭绝中,尤其是显生宙生物灭绝率最高的奥陶纪和二叠纪两次大灭绝事件中,有了“足够的可能”,致使穴居的生活类型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得以生存。

  通过支序分析、形态空间测量和谱系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纪后随机演化是主导现代舌形贝演化的外在动力。因此,腕足动物舌形贝在寒武纪大爆发出现后,经过自然选择的演化,壳体多样性得到空前发展。但在显生宙之后的两次或多次大灭绝事件中,壳体两侧平直的穴居类群得到了强有力的随机遴选,导致自然选择在奥陶纪之后舌形贝漫长的形态和生态演化中很少或者无法发挥作用。

  【名片】

  舌形贝

  舌形贝俗名海豆芽,外形呈壳舌形或长卵形,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现生种至今仍未灭绝,分布于世界各地。其肉茎粗大且长,能在海底黏洞穴居住,肉茎可以在洞穴里自由伸缩。中国沿海常见的鸭嘴海豆芽壳长约40毫米,宽约20毫米,柄长约60毫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