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递钟声云外寺》
●张克锋
我认识石庆云先生的那一年,他61岁,刚刚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从兰州来到厦门定居,开始他的退休生活。但实际上,他退而不休,过起了专业书画家的生活。他写字、画画,教孩子们写字、画画,参加书画展、研讨会、送书画下乡、义卖作品救灾等活动,忙得不亦乐乎。我很少见到他,为数不多的几次,几乎都是在书画活动上。在他的朋友圈,经常看到他的新作,以及他拍的美景。他以书画为中心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实、快乐。当我疲惫灰心的时候,想到年过古稀却心如少年的石先生,心里就多一些力量。
石先生广涉诸碑帖,悉心研习,诸体皆能,但以楷书、篆书和隶书为主,较少作行草书。其正书的特点即是正——用笔平实,结体规整平稳,不鼓努以为力,不求奇求怪。好处是格调雅致,不足是姿态略乏生动。这和他为人实诚、稳健、重情重义很是契合,可作为书如其人的又一例证。但萧纲曾言:“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为艺为文皆一理,一味求雅正,变化便不足,变化不足,便不足以惊心动魄。
石先生极勤奋好学,从他书法的取法之广就可看出。篆书,他既写大篆,又写小篆,偶尔还写甲骨文。小篆以李斯“玉箸篆”为基础,参以吴让之、邓石如等笔法,又参吴昌硕“石鼓体”用笔之厚重与结构之错落。隶书,以《礼器》《张迁》《史晨》为基础,又参以简、帛书中古隶的写法,偶尔还学金农,以变其形,以求生动。楷书,早年学魏碑,以《郑文公》“龙门造像”“二爨”为主,多用方笔,追求金石味,近年来取法敦煌写经,求灵动与柔美。每学一家,石先生都能达其形似,得其神采。积累已厚,该是展现自家面貌的时候了。这是我对他书法的期待。
在绘画上,石先生专攻山水,所画无非崇山峻岭、流泉飞瀑、苍松层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皆传统山水画之景象。其意在表现山水之美,或雄奇,或清幽,或灵秀,既远离城市闹嚷,又颇有田园气息。他喜欢画“紫气东来”“旭日东升”,喜欢画黄叶红树——烂漫的秋色,偏爱李可染《万山红遍》式的厚重与浓烈,以及傅抱石和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中的欣欣向荣。这既是红色山水给他们那一代人烙下的审美印记,也是他乐观心态的反映。
石先生的山水画师法“四王”及近代诸大家,注重书法用笔,点线厚实有力,不浮漂,不零乱,画面简净,颇有静气。早期作品勾皴点染较为简单,近期作品笔墨表现力大为丰富,既苍且润,画中树、石造型也更为多姿。在构图上,石先生注重虚实变化,追求画面的完整、和谐,大多不求奇险,但也有较奇者,如《风递钟声云外寺》,前景高耸,后景倾斜,留白空阔,颇有奇趣,传达出画题之诗意。鄙意以为,石先生的山水画如能在平和、雅致、秀美的基础上,融合奇险与雄浑,其境界将更上一层。
醉心翰墨,追求着,收获着,快乐着,将诗与远方变成了日常生活,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