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叙其事 平凡塑英雄
——评高甲戏《陈化成》
2023-03-1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陈化成》剧照

  ●濠健

  高甲戏《陈化成》是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2023年春季的一部新创作品,取材自厦门的历史人物陈化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率领军民战死于上海吴淞口的壮烈事迹。两个月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抚今追昔,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这是一出以平常视角为叙事窗口,以平凡故事树立英雄形象的戏剧新作。具体表现为:亲切朴实,又热切感人。

  说“亲切朴实”,是指剧作家理解历史与人物的视角。开场的《序幕 出征》可见屹立在厦门海岸的陈化成和一群舞女演绎波涛涌动,其意图旨在把为官者归隐的心愿与家国情怀摆在一起做选择。舞台上低吟浅唱,尽显离愁之意,正所谓是“操劳一甲子,浪涌伴晨夕。欲隐东篱事,穷途不假时。”如此,既道出了陈化成倦于官场的林泉之思,又衬托出了他舍我其谁的担当。把这种时局下,陈化成不顾年长,领命赴吴淞口御敌的事件渲染得更加悲壮。

  该剧从民风、习俗入手,运用地域文化元素,为剧情作铺垫。第二场一开始“序幕鼓声渐远,吴淞口青石小路,洞箫如泣如诉,叫卖声由远及近:栀子花,白兰花……削刀磨剪刀……方糕,茯苓糕,定胜糕,薄荷糕……”这是吴淞口青石小道的吆喝声,吴侬软语,充满人间烟火味。它将市井生活敞开在观众眼前,沿袭了开场海滩的柔情与诗意,将平静生活藏于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前夕。一边是内外勾连、危机四伏,一边是祸及百姓的吏治腐败,孰不让陈军门忧心?保疆护民自然成了陈化成的使命,而初来乍到又在困窘之中,英雄唯有志在一搏。

  平常叙事是该剧的一种美学追求。它是本剧连贯的艺术思维方式,在正反人物塑造中都得到了很好运用。在反面角色里,美色美景鸦片,皆为我所欲也。因此才有大儿子:“爹亲,孩儿无能,同安沦陷!”二儿子:“爹亲,定海城破,恕孩儿有辱父命!”以及儿媳妇“缟素白绢红丝腕,声声唤夫夫不还”和陈夫人“声声唤儿儿不还”的场景出现。

  在反面人物里,抢民女、抽鸦片,贪军饷之余阳奉阴违,这些现象都在官场肆虐。两江总督牛鉴与轿夫的对话,便道出了官场潜规则——“官大一品压死人”,又现出其出迎陈军门,实为“摸底”的叵测居心。诸如此类还有第二场筹款中,陈化成为了筹集修海堤的炮台费用,与总督牛鉴饮酒对赌。最后总督牛鉴说:“我输了。”陈化成:“那这银两?”“我醉了。”“那……这海防?”“我……摆烂。”看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平常叙事,以平凡塑造英雄。高甲戏《陈化成》不拔高陈军门的历史事迹,而是在临危受命、筹措军费、牺牲儿子和在炮台上以身殉职等事件上,来书写一个抗敌老将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该剧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的悬念和矛盾冲突,较为平铺直叙。不可否认,这在作品的厚度上有所欠缺。由于未能找到更好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情感冲突未能堆积叠加,使得该剧后半部分的情绪一直上不去。

  一直以来,关于陈化成题材的创作都面临着内容挖掘不足、史料挖掘不深的问题。应该说,目前厦门创作的高甲戏《陈化成》中对陈军门媳妇和儿媳妇,以及两个儿子从戎镇边的史实挖掘,还是值得肯定的。

  第五场“血战”是陈化成在吴淞口西炮台战死殉职的最后一幕。剧中人物在守还是撤的问题上纠结着,而陈化成临危不撤,以身殉职。至此戏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该剧出现了张老汉与女儿金兰回家的尾声,从整体来看略显拖沓。

  总之,能秉此视角与追求,再做进一步的挖掘与提高,无疑是大有可为的,我们期待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