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秋,我从惠安群山小学(现三朱学校)保送到惠安二中(现泉港二中)学习,在这里度过了初中到高中六年多时光。1968年3月28日,二十多位要好的同学聚一起,欢送我们五位即将入伍的同学,在学校附近的井冈山照相馆拍下了这张写有“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的老照片。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都已白发苍苍。端详这张照片(前排右四为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更加怀念我的母校,想念我的同学们。
母校创办于1952年10月,位于惠北锦塔村,是一所依山傍海的乡村中学。开办初期,学校以旧庙宇为教室,垒石横木为课桌。老师们诲人不倦,学生们发奋苦读,师生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可喜的成绩。1960年秋,学校增办高中,成为当时惠北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被誉为“惠北最高学府”。
记得我们初中上的第一节课是俄语课。俄语老师陈锡恩是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他上课时经常强调:“同学们,为什么要学俄语?请你们记住,为了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时花相当精力和时间学习的俄语,我几乎都忘了,现在只记得用俄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至今仍记得那堂以“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主题的思政课。当时,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清洗学校食堂、厕所,寒暑假参与护校工作,还为学校做煤球、煤砖。初二那年,我入了团,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副书记,还光荣出席了福建省学生代表大会。我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母校是我成长进步的一个重要台阶。
我进校时,学校虽已创办近十年,但办学条件仍然较差。我家离学校走路要一个小时左右,所以我选择了寄宿。我们那个班有寄宿生二十多位,大家睡在一座旧庙的大房间里,上下两层的通铺,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刻苦学习,读书的日子充实而快乐。我们这些寄宿生每周带来的菜品都不一样,靠海的同学带来的多是海产品,靠山的同学带来的多是咸菜、萝卜干。大家不分你我,亲如兄弟,周一、周二吃海产品,周三以后吃咸菜、萝卜干,谁都不会计较。
1968年3月31日,我们几位入伍的同学与全县1000多名新兵在县城换上了绿军装,登上北上的列车,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