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高起点 “内外兼修”护肝胆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实现肝病全链条诊治,构筑闽西南肝病诊疗高地
2023-03-1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尹震宇(右二)带领团队开展肝胆疾病复杂疑难手术。

  戴着放大镜在手术中的尹震宇(中间者)。

  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尹震宇(左二)定期带领团队开展业务学习。

  梁惠卿(讲台上)带领科室团队进行业务学习。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抢救现场。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的临床转化成果——复方栀子根颗粒。

  文/本报记者 刘蓉

  通讯员 梁惠卿 王付强 江昌铭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2023年3月18日是我国第23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主动检测、扩大治疗、消除乙肝危害”。

  据报道,我国的乙肝防治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乙肝的流行率已从高流行水平降到了中度流行水平,但是乙肝相关肝癌发病率在全球仍是最高的。因此,亟需提高公众的肝病早筛意识,由“被动筛查”转换为“主动检测”,让肝病得到早诊早治,减少肝癌患病率。

  作为全国首批十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之一的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以中西医、内外科结合治疗各种肝病为特色,为患者提供治疗肝病的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尤其在危重症肝病、慢性肝病、肝癌等领域,成果斐然。该中心以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尹震宇为标杆,聚集了一批在肝病内外科诊疗方面颇具影响、医术精湛的中、西医知名专家,在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年门诊量20万余人次,出院患者7000余人次。

  推动慢性乙肝全程管理

  十个社区筛查二万余人

  据国内媒体报道,近30年来,我国的乙肝防治取得了巨大成绩,乙肝病毒感染者从1992年的1.2亿人减少到8600万人。但我国目前乙肝诊断率仅为19%,治疗率仅为11%,这导致乙肝相关肝硬化死亡率仍然较高,乙肝相关肝癌发病率在全球最高。

  厦门是慢性乙肝高发区,乙肝病毒感染率接近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慢性乙肝患者数量超过40万人。但是,不少市民对乙肝重视不够,有些患者知道自己有乙肝病毒携带,仍不重视定期体检,等到发生肝硬化、肝癌再去医院就诊时已属于病程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对此,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发起“厦门市慢性乙肝、肝癌防治全流程管理项目”,已从最初的湖里区4个社区,扩展到思明区、海沧区等4个区的10个社区,对居民进行慢性乙肝筛查、管理,做好肝癌防控工作。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肝内三科主任梁惠卿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筛查了2万余人,共筛查出早期肝癌30余人,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到厦门市中医院肝外科及时进行手术切除,预后良好;筛查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400余人,及时转诊到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进行规范抗炎抗病毒治疗;筛查出321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纳入乙肝管理数据库进行跟踪随访。

  43岁的李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时没有肝区痛、体力差等不适,因上班很忙没有定期体检,正好碰到厦门市中医院肝病科专家周末下社区进行肝癌早筛检查。一查吓一跳,他才知道自己患有乙肝,进一步彩超检查疑似肝癌、肝硬化,在市中医院被确诊为早期肝癌。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尹震宇教授对他施行肝癌切除术,术后还制定了抗病毒联合中药调理方案。治疗半年后复查,李先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不到;肝功能恢复正常,标志着乙肝临床治愈。目前李先生已停抗病毒药,规律随访1年,仍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肝功及肝癌指标正常。

  尹震宇强调,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建立的从社区慢乙肝筛查-肝炎诊治-肝硬化诊治-肝癌诊治-术后康复的完整诊疗链,大大方便了肝病患者。2021年10月至今,肝胆胰外科与肝内科有超过50名患者接受了肝病中心完整诊疗链的高效服务。但厦门地区慢性乙肝的诊断率、治疗率仍较低,慢性乙肝、肝癌防治筛查的广度、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接下来,此项目将继续往全市扩大推广,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作为目标人群纳入数据库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实施规范诊疗,实现慢性乙肝全病程管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居民乙肝病毒携带率和发病率,延缓和减少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

  中西医协同发展

  “内”“外”一体化聚焦肝病诊治

  肝脏疾病高发、涉及专科众多,怎么能让百姓就医更便捷、高效?

  市中医院党委着力整合资源,肝病中心西医强、中医更有特色,为肝病及肝癌患者提供了从内科治疗到外科手术一体化全流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最优化的完整诊疗链,从肝的常见病多发病到疑难肝病,不出市中医院即可完成所有诊疗环节。

  现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凭借在肝脏各类疾病的外科手术、传统中医药、科研攻关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将现代医学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辨证治疗的发展与创新,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让肝病患者可以享受到多样化、个体化、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肝胆胰外科方面,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尹震宇教授的带领下,该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医教科研稳步推进,肝胆胰疾病的诊疗技术处于福建省领先水平,每年开展各类肝胆胰脾外科手术达1000例以上,三、四级手术占比90%,年均门诊量2万余人次。科室以微创诊疗肝胆胰疾病为特色,结合先进的术后加速康复(ERAS)理念及中药调理,助力患者快速术后康复。

  肝内科则在上世纪90年代已久负盛名,是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肝病专科诊疗中心,也是闽西南地区最早开展人工肝治疗的医疗机构。在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康良石“肝病疫郁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极大提高了慢性肝病的治愈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钱新春曾这样肯定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康氏肝病学术流派的成绩:康良石老先生是闽医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全省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另外,肝病中心还拥有厦门市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厦门市中西医结合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厦门市肝病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加上配套齐全的检验、病理、超声、肝纤维脂肪检测、人工肝、腹水还输等辅助科室。该中心已形成了“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的“四名”发展之势。同时,注重西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肝病内外科融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肝病中心已成为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医疗中心。

  加强临床科研创新

  推动学科发展与成果转化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坚持开展对慢性肝病、肝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及时转化成果,推动学科高速发展。

  尹震宇教授介绍,团队在肝癌3D手术计划系统导航下,成功实施了大量复杂肝癌精准切除术,并在全省最早推广肝胆胰外科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建立全省最早、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慢性肝病肝癌生物样本库,建立的标本库已在全国近20家单位和实验室共享应用。中心已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近10项,其中多项研究结果已实现成果转化,有了一批闽西南的知名院内制剂。例如,名医经方复方栀子根颗粒适用于肝纤维化属湿热内蕴者,现正积极推进新药上市,有望填补国内抗纤维化药物不同适应症的空白。苓荷颗粒等抗脂肪肝中药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现在的肝内科深度挖掘康良石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康氏疫郁理论”学术传承创新体系。肝病中心主任吴剑华介绍,康氏肝病学术流派已有第四代传承。康老创制的康氏系列方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在阻断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已有多个康氏系列方获批国家级专利并推广应用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

  近日,梁惠卿、毛乾国团队联合厦门大学陈少东教授团队经过近10年深入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优化和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了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防、诊、治体系,推广应用到各大医院,极大提升了乙肝的治愈率、减少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荣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外兼修”建人才梯队

  助推学科高质量发展

  在院党委领导下,厦门市肝病中心经过六十余年的精心打磨,已融贯中西、“内”“外”兼修。

  全中心以学科发展为角度,充分整合肝一科、肝二科、肝三科及肝胆胰外科四个科室,完善组织架构,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学科队伍,为肝病中心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临床科研团队人员5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青年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人,全国中医优秀人才1人,福建省中医优秀人才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6人,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1人,市拔尖人才2人,市青年双百人才1人,市优秀中青年中医后备人才12人。

  团队高效精干、创新能力强。尹震宇教授为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分会常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第五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肝胆胰外科负责人王付强是有十余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外科专家,肝三科主任梁惠卿入选2022年全国青年岐黄学者。今年3月初,国内肝胆胰外科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陈孝平院士名医工作室正式落户厦门市中医院。这是继陈可冀院士、田金洲院士之后,第三位院士级别的医疗专家加入厦门市中医院,也是该院引进的首位西医学院士,将持续提升肝胆胰外科乃至全院整体临床技术实力。

  在去年开工的市中医院二期工程项目中,市中医院将把肝病中心打造成闽西南首个肝内外一体化诊治中心,也将努力把肝病中心打造为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案例】

  “虎口拔牙”

  精准切除肝尾叶肿瘤

  早期肝癌无明显症状,难以通过主动检查发现,70%左右的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尹震宇表示,目前外科手术仍是肝细胞癌最佳治疗方案,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65%。

  53岁的卢先生有多年乙肝病史,2018年5月确诊原发性肝癌,就诊于厦门中医院,接受第一次肝癌切除手术。因第一次肿瘤较小,他没有重视,术后仍经常喝酒,两年后复查发现右肝再次长出一个肿瘤,于2020年4月接受第二次右肝肿瘤切除术,因肿瘤离胆囊较近,同时切除了胆囊。这次术后卢先生才开始重视,每隔半年就去医院复查。半年前,他的肝癌肿瘤指标甲胎蛋白较之前轻度升高,做了肝脏核磁共振,没有发现肿瘤。尹震宇接诊后,说他有慢性乙肝病史,还接受过两次肝癌手术,此次甲胎蛋白升高不能掉以轻心,要严密观察甲胎蛋白指标,肿瘤只是太小还没被核磁共振发现而已。果然,连续追踪三个月后,患者磁共振检查再次发现一个肿瘤。较之前不同,虽然肿瘤只有2厘米大小,在肝癌中不算“大个”,但位置特别“刁钻”——位于肝脏“尾叶”,在肝脏纵横交错的血管及胆管中,前方为肝脏右后叶,后方为膈肌和最粗的下腔静脉,上方还有肝静脉。

  这个位置以前被称为“手术禁区”,加之卢先生已经接受过两次手术,稍有不慎可引起大出血。手术切除这一肿瘤如同“虎口拔牙”,难度大、大出血风险高、技术要求高。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后,尹震宇团队为其施行肝尾叶肿瘤切除术。

  术中,尹震宇运用超声精准定位肿瘤,按手术预案结合先进的手术器械超声乳化吸引刀(CUSA)和超声刀,精准切除肿瘤,最终在2小时以内,以不到100毫升的出血量完成手术。术后卢先生恢复良好,住院一周就顺利出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