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睡眠日
早期科学干预 助您睡个好觉
市仙岳医院专家提醒:出现睡眠问题,急性期及时干预能有效缩短病程
2023-03-2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市仙岳医院开展睡眠日健康咨询公益活动。(资料图/医院提供)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厦门市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睡眠质量直接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高质量的睡眠有赖于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失眠困境,不必过度担忧,早期科学干预能有效缩短病程。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鹭

  【名片】

  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厦门市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成立于2014年,是医院大力支持和发展的新兴学科,也是厦门市首个“全病种”睡眠医学中心,拥有技术精湛的医技护团队,诊疗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睡眠障碍。经过数年建设和发展,科室已成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专业一流,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睡眠医学中心,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睡眠医学中心配备进口高端睡眠障碍诊治设备,成熟应用多种先进方法治疗睡眠障碍,治疗经验丰富,下设开放式居家化睡眠病房,每年接诊数万名睡眠障碍患者,疗效获得广大患者肯定。

  失眠众生相:从青少年到中老年,都有睡眠问题

  现象1:

  新冠后失眠人群显著增多

  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韦璇博士介绍,去年底、今年初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失眠人群一度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以中老年人多见。

  “以往季节交替时节失眠人群也有所增加,但没有今年这么明显。”韦璇分析,感染新冠后,不少人晚上发烧病情加重,作息时间被打乱,加上有些人患病期间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焦虑、睡不好等现象,连续多日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急性失眠。大多数人“阳康”后经过调整睡眠恢复正常,一部分人则有转为慢性失眠的趋势。

  在这波感染中,老年人康复得相对慢一些,内心的担忧更多,因此失眠的几率更高。有的人出现失眠后忌讳到医院就诊,借鉴身边亲朋好友的经验自行服药,病情比较严重了才到医院就诊。

  韦璇提醒,对于新冠后长期失眠的人群,建议及时调整心态,改变作息时间,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一般只需短时间治疗就能恢复正常睡眠。如果失眠超过3个月,就要警惕是否已转为慢性失眠。”

  现象2:

  高三学子压力大长期失眠

  近年来,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接诊的青少年患者数量不断上升。“和老年人相比,青少年主动就医意识更强。”韦璇说,如今青少年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很多,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逐步改变,很多中学生、大学生不再讳疾忌医,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失眠问题,有时候反而是家长不太愿意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青少年失眠常见的诱因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问题等。一位高三学子承受不住高考压力陷入紧张、焦虑情绪,从上学期末开始入睡困难,总担心自己考不好,白天无法集中精神应对高强度复习,就主动提出到仙岳医院咨询。这位高中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以前也有考前睡不好的情况,但这次持续时间太长了,开学了还调整不过来,经常夜里两三点还睁着眼睛,早上六点爬起来整个人无精打采,白天学习时脑袋迷迷糊糊。眼看着高考一天天临近,他很怕长期失眠会影响最后的备考冲刺。

  针对该学生的实际情况,韦璇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尽量用最小的药量、最短的服药时间达到治疗目的。目前,这位高中生的睡眠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

  医生建议:走出三大误区,积极面对失眠困境

  摒除成见:

  勿过度担心安眠药成瘾

  很多人不愿及时到医院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害怕服用安眠药成瘾。对此,韦璇表示,这些年新的药物不断问世,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早年的安眠药一旦服用可能停不下来,现在,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一般不容易成瘾。”

  一旦出现失眠,急性期及时干预能有效缩短病程。失眠的药物治疗,不一定只用安眠药,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时,可能还需要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失眠由打呼噜憋气引起,患者最需要的不是安眠药,而是找出打呼噜的原因,积极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转变认知:

  对失眠别过分焦虑

  急性失眠患者一般及时用药就能明显缓解症状,如果急性失眠演变成慢性失眠,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更好。

  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护士长郑书传介绍,认知行为疗法首先是帮助患者扭转错误认知,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长期失眠的人,看待问题往往偏消极负面,遇到不顺总是往坏的方向去想,内心越来越焦虑,失眠越来越严重。”郑书传接触过大量慢性失眠患者,在他看来,很多患者对失眠长期抱有错误认知,比如,极度担心失眠会增加老年痴呆、癌症患病几率,视失眠为洪水猛兽。“这些错误认识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失眠本身对健康的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纠正错误认知,让患者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看待失眠,了解失眠的‘脾性’,从而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失眠。”

  比如,有些患者一旦失眠就觉得“完蛋了,今天肯定是十分糟糕的一天”,转变认知后则认为“一两个晚上睡不好没什么大不了”。“认知转变后,不会一有风吹草动就焦虑难安,治疗效果会更加稳定持久。”郑书传说。

  改变行为:

  缩短无效卧床时间

  认知行为疗法的另一个核心是改变行为,特别是要改变不良睡眠习惯。

  很多失眠患者睡不着就会想方设法补眠,比如中午补眠、晚上提前上床。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越躺越睡不着、越补越失眠。“我们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引导患者缩短无效卧床时间。”郑书传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的睡眠能力是6小时,卧床时间最好压缩到6小时左右,而不是为了延长睡眠时间而卧床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还有一些患者,失眠后连工作都不愿干了,只想在家专心“对付”失眠。可是,当所有关注力都集中在调整睡眠上,失眠反而会更加严重。

  在认识行为治疗中,专业医护人员引导患者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重塑,同时配合放松训练,能帮助患者逐渐提高睡眠质量。

  【点击】

  如何判断失眠

  如果躺在床上30分钟仍入睡困难,睡眠维持时间短、早醒,白天精神不佳、情绪不好,这种情况每周出现三次以上,持续大于1个月,可以初步判断为失眠。如果只是偶尔一两天睡不好,不用太过担心。

  【提醒】

  追求完美者

  要尽量放松心情

  研究表明,失眠与人的性格有关。做事认真细致、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的人更容易失眠。这类人往往认为“失眠是天大的问题”,情绪焦灼。医生提醒,这部分人群要努力做到放松心情,心态稳则睡眠稳。

  智能手环

  无法精准监测深睡眠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市面上涌现出不少号称能够监测睡眠质量的智能手环。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韦璇表示,目前手环的传感器和软件分析功能还不够强大,只能初步评估大概的睡眠时间,监测深睡眠并不靠谱。

  韦璇称,人的睡眠约1/2的时间是浅睡眠,1/4的时间在做梦,1/4的时间为深睡眠。有些人醒来发现手环监测结果显示连续性睡眠不好,深睡眠不足,感到很焦虑。其实,手环无法精准区分深睡眠和做梦,要靠脑电图才能判断。“一般来说,一晚上有一两个小时的深睡眠,白天精力充沛即可。”她建议,想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睡眠状况,还是应到医院进行专业的睡眠监测。

  信息轰炸

  或造成焦虑加剧失眠

  不少失眠人群有这样的经历:看过几次关于失眠的小视频后,手机总会收到类似的推送。“看到的信息越多越担惊受怕,更是睡不着。”

  其实,大数据时代,网络会自动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有些小视频为了吸引眼球,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信息轰炸会增加患者焦虑感,进一步加剧失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