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乡情
流动的花溪
2023-03-2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正月廿九这一天的蟳埔村是名副其实的花花世界,蟳埔女无论老少,一律头簪鲜花,身穿花衣,结伴踩街,人流慢慢向前移动,整条巷子成了流动的花溪,美得让人目眩神迷。

  ●何况

  今年2月19日,兔年正月廿九,时令节气为“雨水”。元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属木,木依赖水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在绵绵春雨中,柳丝含烟,春色撩人。兔年“雨水”这一天,阳光挥洒如无边之瀑,我在泉州丰泽蟳埔村被突如其来的“春色”撩拨得心旌荡漾!

  说“突如其来”,并不夸张。外文社版《厦门传》开篇写道:“泉州过去是厦门,厦门过去是漳州。”这三地就是人们常挂嘴边的“闽南金三角”。很惭愧,我生活在三角之一的厦门,却对近在咫尺的丰泽蟳埔村盛大的“春色”一无所知。

  海田种花唤春归。临水而居的蟳埔村民敬大海、信妈祖,每年正月廿九举办“妈祖巡境”民俗活动,俗称“妈祖巡香”,场面壮观。作为这一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蟳埔女“着花衣,簪花围”,盛装亮相,让我感觉整个春天都在这了。2008年,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月廿九这一天的蟳埔村是名副其实的花花世界,蟳埔女无论老少,一律头簪鲜花,身穿花衣,结伴踩街,男人成了陪衬。我们一行有男有女,淑女们被带队的本地女子说动了心,跟随她去店里入乡随俗“簪花围”,几个男人像无头苍蝇,围着小店无所事事地转了一两个小时的圈圈。

  所谓簪花围,就是在头上簪花。美丽的花儿是最美的装饰物,所以在历朝历代,簪花都是通用的装饰,但蟳埔村的簪花仪式更隆重、更盛大。想想看,近万名头簪鲜花的蟳埔女和女游客同时出街,场面何其壮观。著名女演员赵丽颖、周韵也被吸引来蟳埔体验“簪花围”。于是,走街串巷,不断和满头是花的赵丽颖、周韵打照面。

  听簪花师傅介绍说,“簪花围”有一套繁琐的程式。蟳埔村的女孩在头发长到一定程度时开始盘发,梳发时先在脑后盘个螺旋状的圆髻,髻心上插一支鱼骨或塑料筷子来固定,然后绕髻环戴两至三层时令小鲜花缀成的花环。花的品种因为时令不同以及个人喜好而千姿百态,常见的有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玉兰花、菊花等。然后,再对称地插上几朵大红或者艳丽的鲜花,最后在簪中横插上一支象牙筷,整个头上装扮得犹如一个小花园。因此,蟳埔女的“簪花围”也被称为“行走的花园”。

  蟳埔女不是节日才“簪花围”,她们平常外出做事都头插鲜花,是一种日常装饰。在菜市场的海鲜区,便能看到许多头上插满鲜花的蟳埔女在卖各种海产品。不仅如此,老泉州的各条胡同里,也经常能看到蟳埔女骑着自行车,车后架上用“嘎际”(泉州方言,一种草编袋子)装着海产品沿街叫卖,据说头饰最漂亮的蟳埔女往往生意最好。其实,蟳埔女是现在的官方称谓,老泉州人还是习惯称她们为“蟳埔阿姨”或“蟳埠姨”。据出生于泉州的人类学家李亦园回忆,住在泉州城里,早上一定会遇到挑牡蛎进城来卖的人,我们称她们为“蟳埠姨”,“她们如果不穿着奇怪的话,我们就以为她是冒充的,她的牡蛎就不好。”

  蟳埔簪花风俗源自哪儿?我那天在现场问了好几个当地人,但没人讲得清楚。一种貌似能够自洽的说法是,她们最早用来装饰的鲜花,据说由亦官亦商的阿拉伯人蒲寿成、蒲寿庚兄弟在宋末元初最先移植而来,当时在附近的东海云麓村就建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云麓花园,种植很多从异域漂洋过海的花草,这些花草后来逐渐流入民间,成为蟳埔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也有人认为,渔家女身上腥味重,头插鲜花扑鼻香,免得被老公嫌弃。因此,蟳埔女头上的装饰以往都是鲜花,称作“生花”;后来才有其他材料制作的仿生花,称“熟花”。“生花”多选用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这样就可以在佩戴过程中感受鲜花慢慢绽放的芳香。

  就像人们关注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惠安女服饰一样,蟳埔女“大裾衫、阔脚裤、丁香钩、簪花围”服饰也是吸引游客的看点。看别人美若花仙,女游客很少能按捺住跃跃欲试的冲动。美的诱惑难以抗拒——瞧啊!一个簪花围、着旗袍的修长美女走过来了,摄影师们潮水般围了上去,美女很大方,变换各种姿势,让摄影师们拍个够。又一个着花衣的娇小美女走过来了,她转身、眺望、蹦高,尽力满足摄影师们的要求……站在村里海华路的一头望过去,眼前起起伏伏都是缤纷的花,人流慢慢向前移动,整条巷子成了流动的花溪,美得让人目眩神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