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小学“附中”转来的插班生
2023-03-2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佳艺

  有听说过中学设置“附小”,那有小学倒过来设置“附中”吗?您别说,还真有。1977年,我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就读的学校就叫邱店小学附设中学,简称“邱店附中”。

  邱店附中离我家远,交通又不方便。那时乡村没有通公交车,家里也无力为我购买自行车,而学校又没办食堂,每天往返四趟,20多公里路程,我都是打赤脚走泥巴路。

  一年后,我鼓起勇气向父亲坦言,我在附中学习,数学、物理倍感吃力,成绩也平平,如果继续待下去,恐怕升不了高中。父亲自己也是老师,交谈后他也着急,赶忙联系了离家近点的隔壁公社的学校榕桥中学(也刚从榕桥中心小学附设中学更名不久)。

  于是,在邱店附中初二开学近一个月,1978年的国庆前,我成了榕桥中学初二(1)班的一名插班生。

  新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待我都很和善。教数学的连老师,是从城市下放农村的,学识丰富,教学方式引人入胜。比如几何课,从概念、公式、推理、论证到解题,“步步为营”,环环紧扣,拨开了我眼前的乌云,让我明白了数学世界里原来如此奥妙有趣。从此,我爱上数学课。

  语文老师虽是民办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一丝不苟,从写作背景、段落大意到文章主题,乃至作文的标点符号等,教学过程一样不含糊: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政治课由校领导兼任,从名词解释、时事政治、现实意义诸问题,逐一开讲,让人明白审题、解题的要点、难点关键所在。

  而同学们对我这个新来的“插班生”,不仅没有排斥,还热情地帮我。转学过来的第一天中午,就有位我还不认识的同学拿出他自己的“柴火票”,帮助我这个“新生”支付当天中午因委托学校加工“蒸饭”需要的“柴火票”(当时同学们要自己从家里带干柴上交学校。食堂师傅再依据干柴数量发给相应的柴火票,每餐交一张),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午餐经常是同学各自从家里带点萝卜干就着“蒸饭”开吃。偶尔遇到同学从家里带肉片,我也分到了一片肉片,那“肉味”可以回想三月有余。午餐后趴在课桌上简短休息片刻,大家就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大伙都很耐心地为我这个“落后者”讲解。

  小学附设中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而我这个小学附中转过来的“插班生”,因为榕桥中学老师、同学的热情帮助,才得以一步步克服困难不断前行,中考时我如愿考入理想的重点高中——南安一中。

  可以说,1978年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而转学榕桥中学成为“插班生”则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榕桥接纳了我,培养了我。感谢求真求知路上无数人的帮助,我为自己曾是一名“插班生”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