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两位妈妈
●昌澄
2023-04-0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1968年夏天全家福。

  母亲和岳母,是我们家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前日子的艰难,两位妈妈对儿孙无条件付出的温暖和爱意……点点滴滴、琐琐碎碎,都串成了绵绵不尽的思念。

  1957年我所在的部队在鼓浪屿驻扎了一年多,我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小岛。1959年结婚后,母亲和妻子离开福州老家来到厦门,我们把家安在鼓浪屿。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前,岳母带着四只自养的母鸡,乘了一天一夜火车从福州赶来,后来老二、老三相继出生,岳母就留下来,与母亲一道照顾孙儿。两位妈妈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十余年,直到终老,这样其乐融融的家庭就算在以前也不多见。老照片是1968年夏天我们拍的全家福,母亲在前排左二,岳母在前排右二。

  当时我在部队,妻子早出晚归总是加班,孩子们有祖母和外婆的精心照顾,我们全无后顾之忧。从前的生活远不如现在便利,自来水没入户,生活用电就一盏白炽灯,一个煤球炉煮三餐,大人小孩的衣服多是手工缝制,两位妈妈从早忙到晚,一刻都不得闲。

  那时,母亲当家,负责买菜、煮中餐,做孩子们的四季衣服,带老大和老三。彼时的粮食、副食品、日用品一律凭票供应,母亲精打细算巧安排,让孙儿们吃得好,穿得暖。母亲是烹饪高手,如今孩子们回味“阿嬷菜”仍唇齿留香;母亲的手巧,孩子们的衣物,上至帽子、下至鞋子,大至棉袄、小至扣子,都是祖母一针一线缝制而成。母亲还是孙儿们的启蒙老师,三个孩子学龄前都会写字全是她的功劳。

  岳母大半生在艰难困苦中度过,晚年本可在福州老家享清福,可为了我们却留在厦门辛苦操劳。平时,她帮忙做家务,带老二,还要负责做早晚餐。那时家里只有一个煤球炉,做一日三餐全靠它,岳母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就得起床开炉门,早餐煮个稀饭要花一两个小时;自来水没入户,每日雇人挑三担水到家里一月需五元,一天三担水家里常常不够用,岳母便到附近挑井水。家里各种杂活费时费劲,可岳母没有半句怨言,她总是为我们着想,唯独没想过自己。

  当然,两位妈妈年过半百才住在一起,生活起居、脾气秉性各异,别的不说,仅饮食习惯就很不一样,母亲口味偏淡,喜欢有嚼劲的食物,烧菜讲究火候,岳母的口味偏好正好相反。母亲性情率真,不太懂人情世故,比如,她自己洗过的衣服要对着阳光反复查验是否干净,不满意就重洗;岳母洗的衣服,她也当面一一查验,不满意的重来,她自己竟不觉得有啥不妥。再有,有时东西一时找不着,母亲情急之下便要找岳母:“亲家,我的东西会不会在你的箱子里,你也找找吧!”母亲如此做派,换谁不会生气,但两位妈妈善良有爱,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磕磕碰碰也都能顺利化解。只是,在带孩子方面两位妈妈有分歧,祖母对孙儿们疼爱但不宠溺,赏罚分明,说一不二,下手坚决果断;而外婆对孙儿们则舍不得骂一句打一下,孩子们耍赖、闹事、发脾气总是冲着外婆来。孩子们在祖母和外婆宽严相济、无微不至的呵护、教育下健康成长,长大后都品行端正、善良正直。

  清明节快到了,每逢清明倍思亲。如今,我年事已高,不能到两位妈妈墓前祭扫,写下这篇文字,燃起心香一炷,遥寄思念、感恩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