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土笋冻第三代传承人陈伟旭现场讲解并示范如何制作土笋冻。
▲小记者排队体验土笋冻的制作。
▲小记者认真地将土笋和汤装入模具。
▲小记者在认真听讲解。
文/本报记者 王坚
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包裹着它的QQ弹弹的这层冻,其实就是土笋熬煮的汤,因为它富含胶质,所以晾凉冷藏后就结成了冻。”三都土笋冻第三代传承人陈伟旭一边示范土笋冻的制作,一边耐心地解释道,20位小记者好奇地盯着他手里的美食半成品,一个个跃跃欲试,期待着自己动手制作土笋冻。
这是厦门日报社联合市外图教育、市餐饮协会共同举办的一次小记者实践活动,也是“小小外交官”活动之“闽南美食推荐官”分场。
土笋冻素有闽南美食“黑暗料理”之称,不爱它的人更多是因为冻里包裹的土笋,“看着像沙虫,不敢吃”;爱它的人则绝大多数是因为其Q弹的冻、脆爽的土笋和美味的蘸料,三者融合,让人赞不绝口。陈伟旭告诉大家,三都本是海沧的原名,给土笋冻店取名三都,本身就告诉了大家它的起源和发展都和海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截至目前,三都土笋冻已经有64年制作历史,更在2020年5月被列为非遗代表性项目。“我是三都的第三代传承人,最早是我爷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那时要吃土笋冻只能等冬天。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有了冰箱,才让夏天吃土笋冻不再是一种奢侈。”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把控土笋冻的口感,三都只精选生长期满两年的土笋。陈伟旭说:“每一斤鲜活的土笋,经过清洗,去除其体内的脏器、积液等,最终只有2两可以用于制作成品。从土笋的清洗、配料的调制、鲜土笋的精挑、熬煮,再到冷却并入冻库冷冻,每一颗土笋冻都经历了严格的工艺和品质把关,这才能保障三都品牌的质量,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有追求完美美食的精神。”
看着桌子上准备好的食材,小记者都忍不住动手开始自己制作了。将煮好的土笋带汤舀进模具里,双十海沧附属学校的刘一晗好奇地问:“是不是可以把土笋换成其他的贝类?”陈伟旭表示:“贝类没有胶质,熬煮后无法冷却成型,但如果是在土笋熬煮好的汤里加入贝类,则一样可成型,但就要改叫‘土笋贝冻’了。”
槟榔小学的陈林乐则好奇地问,为什么不把土笋冻做成串串?陈伟旭指着一楼堂食店告诉大家,店里除了出售传统的土笋冻,也有研究创新土笋食物,目前在售的热食有土笋粥、土笋面线等,种类丰富。
作为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市外图教育事业部负责人郑品芳表示,本次活动也是“讲述中国”视频展演线下活动之一。“讲述中国”视频展演是中国外文局CATTI项目中心主办、厦门外图集团承办的一个面向全球的中华文化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项目覆盖18个国家69所学校。今年该项目聚焦“中国味道”,邀请全球热爱中华文化的青少年自制短视频,向世界介绍中华美食文化,而落地到厦门的“闽南美食推荐官”分场,则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闽南味儿”。
【小记来稿】
“三都”带我做土笋冻
●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三年1班 伊俊泽
今天我来到了海沧著名的“三都土笋冻”旗舰店,通过第三代传承人陈伟旭的介绍,我知道了它创建于1959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以前都是靠手工制作且只有冬天才有的土笋冻,到现在绝大部分都依靠机器筛选、制成,其品质和安全都有进一步的保障。
相传,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士兵无意间挖到了一种“海蚯蚓”便拿去煮汤,时值冬天,汤很快凝冻,郑成功发现味道比汤更好,于是就有了土笋冻。
土笋需要先清洗干净,然后去掉内脏,然后加水用大火熬成汤,最后放入冰箱冷冻12小时,就成了晶莹剔透、爽脆嫩滑的闽南传统特色小吃。它的原料土笋生长在海边滩涂下10-20厘米深的软泥层内,学名是“可口革囊星虫”,和沙虫不一样,但同属于星虫科。
了解完这些,就到了小记者体验制作土笋冻环节。我们把汤和熬煮好的土笋,调好适量的比例,挨个倒入模具,可别小瞧了这个步骤,熬煮过的土笋滑滑的,不好夹,太用力了又会夹断,这就需要用巧劲了。
对于厦门人来说,土笋冻是一道美味的小吃,更是大自然的馈赠,深受大家的喜爱。
传承拾遗 匠心筑遗
●马銮湾实验学校四年2班 林皓轩
指导老师:黄喆、董巧玲
古老的技艺里,酿着一首歌,印刻着先辈的痕迹,吟唱着诗与远方。而时间把先人的智慧结成手艺,用最淳朴的方式传承,这便是非遗之味。闽南文化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的非遗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走进一家厦门老字号“三都土笋冻”,去了解土笋冻背后的传承之味。
走进店里,满满一墙的牌匾,不愧是行业代表。海沧土笋冻是厦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位列海沧三宝之一,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闽南风味小吃。非遗传承人陈伟旭热情地带我们上楼,向我们介绍起三都土笋冻的发展历程。
一张张照片见证着三代传承,专门制作土笋冻,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当时我爷爷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土笋冻之王!”传承人陈伟旭自豪地说道,从1959年,爷爷奶奶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售卖土笋冻,到后来父亲陈文龙改变了街头叫卖方式,于1988年成立了第一家土笋冻店——龙泉土笋冻店。2014年,大学毕业的陈伟旭开始负责家里的土笋冻生意,成立了厦门三都食品有限公司,三代人始终坚守传统的土笋冻制作手艺。陈伟旭明白,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要求,土笋冻是儿时记忆里最美好的古早味,也是闽南人难舍的来自大海的味道,在坚守古老技艺的基础上,更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一味美食,代代坚守,一道工序,代代传承。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更有那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是不可撼动的发自内心的执念!
土笋冻又是如何制作的呢?接下来陈伟旭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土笋冻的制作过程。名叫土笋,却并非笋,而是一种生长在海滩泥沙中的软体动物,名为“可口革囊星虫”,因为外形酷似小笋得名。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凝结成块状,晶莹透明,香嫩清脆。
在我们面前摆放着熬制好的土笋汤和磨具,听着陈伟旭的讲解,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一个模具刚好是一汤勺的量,放入三四只土笋,倒入一勺汤汁,放入冰箱等待凝固,美味的土笋冻就制作完成啦!
品尝着口感独特的土笋冻,吃进嘴里的是食物,品的却是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是泱泱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灿烂火花,更是新时代非遗人用心血守护的方寸天地,匠心凝聚,熠熠生辉!
一粒有内涵
的土笋冻
●滨东小学四年5班 汪宸宇
当当当当,我就是今天的主角——大名鼎鼎、晶莹剔透、又Q又弹的土笋冻!什么,还有人不认识我?那你们吃过果冻吧,我就像是海鲜做成的“果冻”,你们可以把我当成果冻的“远房亲戚”。
土笋冻,顾名思义,就是土笋加工而成的冻品。那么问题来了,我肚子里的土笋是什么呢?土笋并不是“笋”,而是一种生活在沿海滩涂上,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的环节软体动物。它看着很丑,经过清理后却变得像竹笋一样白净。经过熬煮,虫体所含的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你若咬上一口,会感到冰凉爽脆,再蘸上独家酱料,简直美味升级。不不不,你还是先忍住别吃吧,待我介绍完再慢慢品尝。
我来自“三都土笋冻”家族,是厦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海沧三宝(土笋冻、土龙汤、白灼章鱼)之一。明朝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和清初周亮工的《闽小记》都有关于土笋和土笋冻的记载,说明在明清时,土笋冻就已经很受欢迎了。1959年,我们家族的“祖师爷”陈清合开始制作土笋冻,独特的口味获得了许多街坊邻居的认可。
遗憾的是,我并不是人见人爱。虽然很多人对我情有独钟,但也有人看到我透明肚子里的一条条虫子就望而生畏,这让我委屈极了。你可别小瞧了可口革囊星虫,它的营养价值可高了,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转眼间,我们家族历经三代人的坚守,已经走过60多个年头了,希望我们家族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让每个人都爱上我们这种特殊的“果冻”!
传统风味小吃——土笋冻
●演武小学三年4班 陈书垚
一说起土笋冻,好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甚至还有人认为土笋冻是竹笋制成的食物。这可大错特错了,其实土笋冻是闽南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今天就跟随我们日报小记者团一起探个究竟吧。
相传郑成功带兵南下时,部分队伍没有充足的食物,有人偶然间发现海边滩涂里有一种软体动物,士兵们将它煮熟,居然非常美味,渐渐地就流传开来。这是土笋如何成为食物的一个美丽传说。
三都土笋冻位于厦门海沧,刚走进一楼餐厅,一股蒜香扑鼻而来,顺着蒜味,我看到吧台的工作人员正在调制蘸料,边上的盘子里装着五六粒晶莹剔透、饱满诱人的土笋冻,真是馋人呀!在传承人的介绍下,我了解到土笋冻里的虫子,学名是“可口革囊星虫”,富含胶质,经过长时间熬煮,虫体所含的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配上自制蘸料,立马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小记者们体验了土笋冻装模的过程。原来三都土笋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人的爷爷那代开始制作,从星虫养殖、挑选、熬煮,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
“山里有冬虫,海里有星虫”,这句话体现了土笋冻极高的营养价值,星虫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能够调节大脑功能的牛磺酸等多种成分,故有“海滩香肠”的美誉,但土笋生长在滩涂,性属寒,味甘,每次食用还须适量哦。
参观结束后,我和小伙伴迫不及待地返回一楼餐厅,点了一份土笋冻。望着窗外,四月的厦门已经艳阳高照,手上那碗晶莹剔透、鲜而有味的土笋冻滑入我的舌头,瞬间浇灭了热气,冰凉爽口的感觉传遍每条神经,妙哉!
舌尖上的非遗——土笋冻
●东渡小学二年1班 郭晨宸
星期六的早上,我和妈妈参加了厦门日报社小记者团组织的美食探访活动——参观三都土笋冻旗舰店。
众所周知,“海沧有三宝,土笋冻、土龙汤、白灼章鱼!”土笋冻是一道很有特色的闽南小食,其制作技艺也入选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给我们上课的陈伟旭正是该项目的厦门市级传承人。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陈伟旭的带领下,参观了三都的历史发展文化墙,并观看了土笋冻技艺的介绍视频。
土笋冻,光听它的名字很有“欺骗性”,外地人往往会以为是笋做成的冻。事实上,土笋并不是笋,而是野生于沿海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的滩涂上的一种软体小动物,学名“可口革囊星虫”,俗称“星虫”。它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内含有丰富的胶质,以泥巴中的藻类和腐殖质为食。
土笋冻制作的工艺可不简单。将土笋从沙子里挖出后,要先放养一天,吐清杂物,再下锅熬煮。还要用石碾移动碾压土笋,挤出内脏并磨掉黑色的表皮,然后再清洗,去除残余的黑色表皮。我们在陈伟旭的指导下,自己亲手制作了土笋冻。听陈伟旭介绍,土笋冻经过熬煮后所含的胶质融入水中,冷却后会呈果冻状。我和妈妈还到店里品尝了晶莹透明的土笋冻,吃起来鲜嫩脆滑爽口,就像吃果冻般过瘾!
“星虫”长得丑萌丑萌的,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吃“土笋冻”的人也是勇气可嘉的,不会输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感谢“贪吃”而勤劳的劳动人民“发明”了土笋冻,更感谢土笋冻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得以让这个“舌尖上的”非遗项目继续被保护并传承下去!
【家长感言】
我从前吃过土笋冻,却从未去深究其背后的来源,今日探访“三都土笋冻”,才明白原来小小的土笋冻背后隐藏着那么多故事!自从孩子加入日报小记者团,增长了不少见识。三都土笋冻作为行业代表,不仅致力于传承非遗文化,更独具创新。传承百年的老字号,是几代人心手相传的手艺,更是一个地域、一群人的味蕾记忆。
马銮湾实验学校林皓轩妈妈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我一直很喜欢吃土笋冻,喜欢它的晶莹剔透,喜欢它的鲜而有味,但今天我才有机会和孩子一起见识它的制作工艺,原来是如此的不简单,一道工序传承了三代人。民以食为天,希望越来越多的美食传承人继续发扬传统文化,把更多的精品美食呈现在百姓餐桌上。希望日报小记者团举办更多的活动,让孩子有机会了解更多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演武小学陈书垚妈妈
跟着日报小记者团“打卡”美食网红点,这还是第一次。这次我有幸跟着孩子一起到海沧著名的“三宝”之一——土笋冻的三都旗舰店参观。一进门,一面面鎏金的“老字号”“金牌小吃”“党员诚信示范点”牌匾,都在诉说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主理人的用心。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陈伟旭先生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关于土笋冻的精彩有趣的讲解课,也让我们这些随行的家长大开眼界。在自制土笋冻环节,看着孩子小心翼翼地把可口革囊星虫和晶亮的溶胶舀入模具中,一瞬间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孩子长大了,是个劳动小能手了。感谢小记者团组织的活动,不仅有视觉上的体验,更有味蕾上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次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东渡小学郭晨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