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记忆
闽南人与番薯
2023-04-23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许晓春

  番薯,又名地瓜、红薯,早年曾是闽南人三餐的辅助主食,“番薯烧、芋仔冷”“吃番薯、配海鱼”等民间谚语从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闽南人与番薯的深厚渊源。

  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一生节衣缩食,简朴持身,晚年时,他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搭配花生米、豆干、腐乳,最多再加一条鱼。在厦大早期毕业生陈梦韶的印象中,陈嘉庚喜欢吃番薯汤,虽然久住新加坡,依然忘不了家乡的味道。1920年夏天,陈嘉庚回厦住在厦大演武场校舍建设办事处宿舍,校方欲设美馔招待他,陈嘉庚却坚持说“还是买一些番薯来煮好,我最喜欢吃番薯汤”。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番薯,背后亦有深远的历史。明朝隆庆年间,有限度开放海禁,漳州月港成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番薯这个“外来物种”从美洲不远万里到达东南亚,通过月港海运开始传入福建,继而又通过福建移民引入台湾。

  番薯家族的薯苗,跟人类一样,有“近亲不繁”的说法,因而推动了历史上厦台两地的隔海“薯苗联姻”。清代同安和金门、澎湖曾经有过薯苗贸易的高潮,新圩、五显镇的薯苗也曾大量渡海,去交换金门澎湖两地的海货。到了光绪年间,同安曾派人到金门去剪取当地的良种“陈三妹薯”,以此促进同安番薯的繁盛。

  闽南丘陵坡地多,平原水田少,在历史上的灾荒年间,稻米颗粒无收,番薯却得到丰收,使百姓度过了灾年。番薯全身都是宝——早年贫穷人家米不够吃,经常会把番薯掺在稀饭里煮,这就是番薯粥,或者直接加水煮,成为美味可口的番薯汤,以致许多华侨出国多年后,依然常常会思念起唐山的炣番薯,大有“吃薯思乡”的感受。此外,番薯还可以加工成番薯干或番薯签、番薯粉、番薯箍以及称为“番薯烧”的酒等,街头巷尾更是有蒸番薯、焖番薯、烤番薯等吃法。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厦门工商业大观》等史料记载,当时厦门市区的主要番薯行有30多家,主要分布在打石市、新填地、荖叶街等市集活动热闹的地方。

  闽南传统宴席上常有的“头尾甜”,更是独特的风俗人情。早年,厦门特色宴席的甜菜名点就有一道做工精致、独树一帜的“蜜烧番薯蛋”。取新鲜番薯去皮、头尾洗净,切块修成鸽蛋形的“番薯蛋”,“番薯蛋”下锅翻炸后沥油,再加入适量煮化后的冰糖煮片刻,最后淋上蜂蜜和红枣碎末,稍煮即可。菜品色红而晶亮,形似蛋,入口甜糯香郁。

  闽南酒楼里也常见番薯小吃的身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好清香”酒楼用番薯制成大家认可的传统小吃,其中“芝麻番薯”被评为“福建名小吃”。后来,从“芝麻番薯”又衍生出一道外脆内软、香酥适度的番薯饼,趁热吃,风味甚是地道。

  还有一道番薯粉粿,同安、翔安一带习惯作为宴请客人的传统风味主食,据传是当地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洪朝选“发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