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四幕大歌剧《陈嘉庚》上演
首次用歌剧表现形式讲述陈嘉庚矢志办学的壮举,没有一句对白,人物对话融于音乐中,通过美育实践课程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2023-04-23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修订版的四幕大歌剧《陈嘉庚》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音乐厅上演,图为歌剧演出照。

  文/本报记者 陈冬 许舒昕

  图/受访者 提供

  日前,在厦门大学迎来建校102周年之际,修订版的四幕大歌剧《陈嘉庚》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音乐厅上演。当“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八字校训以合唱的方式反复出现,伴着管弦乐队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了全场,现场观众和演职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

  厦大围绕陈嘉庚先生创作过不少文艺作品,但以歌剧的形式呈现还是首次。歌剧《陈嘉庚》由作曲家黄安伦、编剧余楚杏创作,厦大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艺术学院副教授黄飞担任指挥,全剧参演人员逾200人。该剧是厦门市文艺发展舞台艺术创作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如此庞大的演出阵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采访了黄飞。

  主旋律正歌剧创作难度大

  歌剧《陈嘉庚》由“婚庆”“谋建”“兴学”“保学”四幕组成,以陈嘉庚为国为民、矢志办学的壮举为背景,通过他创办厦门大学并独立支撑学校十六年,最终把厦大无偿捐献给国家的真实事迹,展现了陈嘉庚为祖国教育事业甘愿奉献出所有的赤诚爱国情怀。

  歌剧被誉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用这种表演形式讲述陈嘉庚的故事特别有生命力。黄飞告诉记者,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正歌剧,重点在于突出陈嘉庚先生这个特殊人物的性格与精神,创作难度很大。

  2020年5月,歌剧《陈嘉庚》启动创作;2021年4月厦大百年校庆时,完成初版首演。全剧参演人员阵容庞大,包括交响乐团、合唱团、饰演剧中角色的独唱演员等,既有厦大师生,也有厦大校友。黄安伦是旅加当代中国作曲家,也是厦门大学业界专家,厦大90岁生日时,他曾为这所高校创作过致敬陈嘉庚的交响乐。

  “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工程浩大,黄安伦老师连续三个半月,每天工作至深夜,他边写边修改,我们则是抓紧时间同步排练。”黄飞说,初版首演后反响不错,去年1月,主创团队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细部的修改与完善,由于是学生乐团,人员无法固定,直到去年9月开学才进入全面排演,并于去年年底开启了校内巡演之旅。

  歌剧《陈嘉庚》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对白,人物对话融于音乐中,以咏叹调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以宣叙调推动戏剧发展增强氛围感。这种舞台语言表达方式,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对于音乐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顺利完成演出已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中国音乐语汇讲述中国故事

  歌剧《陈嘉庚》无论是创作手法、演出形式均采用传统的西方歌剧形式,但是其故事内核和音乐元素无疑都是中国的、民族的。黄飞表示,作为一部在厦门大学诞生的歌剧作品,不仅要具有中国气派,也要赋予其福建的闽南特色。

  开篇,作曲家便以福建民歌《采茶调》《拔船》为素材,通过单一音色的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将婚庆喜气洋洋的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歌剧的第三幕出现了南音风格的旋律,其中的南音洞箫由长笛“代替”,演奏员弹拨中提琴模仿响板;第四幕在描写陈嘉庚与外国资本家斗智斗勇时,作曲家再次让西方乐器“开口”说 “中国话”:巧妙地运用小提琴独奏作为主奏乐器,以歌仔戏的曲调呈现外国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

  此外,与以声乐演唱为主、管弦乐队伴奏为辅的歌剧传统不同,《陈嘉庚》在保持大段的、可听性极强的咏叹调、重唱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器乐的表现范围与表现力。黄飞说,在剧中,交响乐团不再是单纯的伴奏,它被赋予更多的音乐,为剧目增色。

  歌剧是美育重要的实践课堂

  2021年,厦门大学成立“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歌剧《陈嘉庚》修订版的首演,就作为美育与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走进音乐厅》。无论是参加演出的师生,还是观看过该剧的师生,都表示确实能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校史,接受校史文化的熏陶,传承“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

  “歌剧是美育重要的实践课堂,让年轻的师生重返历史现场,重温这段历史,感怀陈嘉庚先生的初心宏愿,传承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黄飞说,美育是培育、发展和完善人的能力,强调的是能够在一种日复一日、浸润式的熏陶当中,持续地滋养个体心灵意识的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