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钟书阁扬州珍园店内选购图书。新华社发
综合新华社电、央视新闻报道 你有读书的习惯吗?过去一年,你读了几本书?昨日在杭州开幕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发布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发现,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8%,保持增长态势。
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二十次。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自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进行。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电话调查方式,在165个城市进行样本采集,覆盖我国30个省(区、市),获得148万余个有效样本。其中,成年人样本占74.6%,未成年人样本占25.4%。
进行过手机阅读成年国民77.8%
2022年有77.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上年增长了0.4个百分点。有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有26.8%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有21.3%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
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超三成
2022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从城乡对比来看,2022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的听书率为37.1%,农村成年居民的听书率为31.5%,城乡差异逐步缩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33本
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纸质图书阅读更受欢迎。
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间105.23分钟
成年国民读书时间和网络阅读同步保持增长,在传统纸质媒介中,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23.13分钟。在数字化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105.23分钟,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阅读时间越来越长,深度阅读有待加强。
【相关】
世界读书日创意
最早源于西班牙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专门留出一天来庆祝书籍的想法源于西班牙作家维森特·克拉维尔·安德里斯。1922年,他提出设立读书日来纪念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四年后,第一个读书日的庆祝活动在10月7日也就是塞万提斯的生日举行,1930年改为塞万提斯逝世那天也就是4月23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决定将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因为它不但是塞万提斯去世的日子,也正好是威廉·莎士比亚和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这两位著名作家去世的日子。此外,还有几位杰出作家都是在4月23日出生的,这让4月23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纸读和数读
哪个更受青睐?
纸质图书阅读历史悠久,数字化阅读方兴未艾。此次调查显示,2022年,45.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与2021年的45.6%基本持平。有32.3%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有8.1%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有6.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8.2%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听书”;有2.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视频讲书”。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纸质图书阅读仍是“第一阵营”。
在人工智能已经普及的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阅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过程,是跟随作者经历创造的过程。“你可以流着汗在奔跑中经历西湖,也可以躺在床上刷刷手机去经历西湖。我还是倾向于自己跑过去。阅读就是跟着作者跑步的过程,跑着跑着就产生了自己的创造力,从苏东坡的西湖,跑向自己的西湖。”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