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王烨 张舒姗
图/ 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厦门市护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厦门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拥有多个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其临床护理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医院高度重视护理学科建设和专科发展,坚持创新引领,注重培养护理队伍的科研思维,在加强专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护理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改进护理服务模式、建设智慧护理体系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中山护理团队在“强自身”的同时,坚持“同发展”,带动区域护理水平共同提升,造福广大患者。
【团队】
护理科研团队
护理科研高手 善于观察思考
护理人员仔细询问病人情况,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创新解决问题。
希望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帮助临床护士解决实际问题,为更多患者造福。
黄慧敏是一名护理硕士,也是一名护理科研高手。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她注重与患者交流,收集研究资料,并善于观察思考与创新,形成研究成果。
护理科研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蔚然成风。该院是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证据应用基地。近年来,全院护理科研持续发力,以临床专科发展特色为基础,探索护理研究发展方向,推进护理科研助力临床实践。护理部主任许丽春博士率先垂范,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论文3篇。
为增强护理科研能力,提高护理科研质量,医院特成立护理科研指导工作室,由护理科研护士轮流值班,帮助更多临床护士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手术室专科护士护理团队
能辅助医生 能组装机械臂
护士正在组装机器人手术系统机械臂。
作为和手术机器人打交道的专科护士,我们团队的转型殊为不易。专业化、精细化,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深夜12点,曾学慧还在手术室忙碌。手术台上悬着几个机械臂,主刀医生在一旁的操控台上紧握操纵杆进行手术。曾学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时不时和医生沟通情况。
自从2021年6月全球最新一代机器人手术系统——闽西南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Xi)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投用后,其精准、微创受到越来越多患者欢迎,已应用于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普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对良恶性肿瘤精细化切除有重要辅助作用,手术量已达数百例。
作为医院首批培训取得国际资格认证的机器人手术专科护士,曾学慧已连续几天在手术室奋战至深夜。和传统手术中护士扮演的角色不同,机器人手术护士要熟悉手术系统的性能和基本操作,术前组装机械臂,根据不同手术部位进行定位,将机械臂移到医生手术视野中;术中要配合医生更换器械,供应无菌物品等,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我们已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机器人手术护士,能更好地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急诊抢救室护理团队
高强度运转 抢救急危重症
急诊抢救室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不怕苦不怕累,大家齐心协力,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
在今年的全国五一巾帼奖表彰大会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抢救室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该院急诊抢救室共有10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女性医护工作者约3/4,护士占了相当比例。急诊抢救室承接了岛内大量120转送患者,以及附近地区转运过来的重症患者。身处急救一线,白衣天使们坚守“生命至上 患者至上”的理念,顶着巨大压力,长期浸泡在高强度工作中,为急危重症救治奉献力量。
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冯海珊表示,每当抢救拉开序幕,护士们细致观察病情,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急救措施,“大家早已形成默契,一个眼神就知道要做什么,抢救措施一环扣一环,确保生命救护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亮点】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拥有厦门市第一位全日制护理博士
●第一位全日制护理硕士
●第一位全日制本科护士
●第一位专科护士
●第一位男护士
【数说】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拥有150余名专科护士,数量居全市首位,涵盖28个专科领域,6个护理亚专科方向,以专科护士为核心组建14个护理专项小组
●在闽西南率先开设静脉治疗、慢性伤口造口、糖尿病教育、通乳、嗓音等8个护理专科门诊
●拥有教育护士40余名,教育护士团队为临床护理服务、为患者安全服务,主导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护士分层培训方案设计及实践,在促进护士个人职业成长、团队进步和学科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