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公布了2022年度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获奖名单,厦门两人上榜。上周一,在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当天,市红十字会为他们颁发证书,鼓励更多人向先进榜样看齐。本期家访,本报记者走进两位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家中,了解他们把急救知识和爱传递给更多人的故事。
陈船川(中)和岳父张福财(右)给本报记者讲解科普应急救护知识。
陈船川:
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
超1000小时
【关键词】
坚持
●出镜人物
陈船川,48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学校医;岳父,张福财
●地址
海沧区海景社区
●心愿
在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道路上坚持到底,守护生命安全。
文/本报记者 杨霞瑜
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键时刻可以救命!”上周三中午,趁着午休时间从学校赶回家中接受记者采访的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学校医陈船川,回忆起参与普及急救知识的初衷时,眼神里充满了坚定。陈船川1999年加入海沧区红十字会后,与应急救护相关的内容基本上成为他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学专业出身的陈船川早早就取得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证书”。“有一个同行的孩子在外发生意外,当时身边的人缺乏急救知识,错失了宝贵的抢救时间。”陈船川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因此,他不仅仅想在校园里守护师生健康,还要成为传授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急救老师”。
“他的周末常常忙于到处讲授急救知识。”岳父张福财笑言,他们一家老小早已习惯了陈船川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而忙碌奔波,虽然陪伴家人时间少,但家人一直支持他。张福财说,陈船川在家里是“急救老师”,所以家里人也掌握了很多急救知识,遇到突发情况,都不会慌乱。
张福财举例说,他平时负责照顾孙子的日常生活,女婿特意教他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常用急救技能。“诀窍就是剪刀、石头、布。”交谈间,张福财与陈船川现场演示了这个主用于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法:“病人”站立,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双臂环抱“病人”腰部,一手握拳,另一只手抓住握紧的拳头置于“病人”的肚脐与剑突的中点,给予迅速、有力、向内、向上的按压。
在陈船川看来,将应急救护知识成功传播出去,就有更多救命的可能。“现在很多老人会帮忙带孩子,让老人家掌握救护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很有必要的。”陈船川回忆起他的一名学员,学员在社区学习了心肺复苏技能,后来遇到邻居突发心脏骤停,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心脏复苏,为医务人员后续的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虽然我本人还未遇到需要提供应急救护的突发情况,但是看到学员在关键时刻能够学以致用,内心非常高兴。”陈船川说,在他的车后备厢长期放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急救包,以备不时之需。
如今,陈船川在红十字志愿服务的时间累积已超过1000小时,他说:“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朱春莲(中)和丈夫陈邵新(右)给本报记者介绍自备的急救包应用。
朱春莲:
组织应急救护培训
1000余场
【关键词】
专注
●出镜人物
朱春莲,45岁,集美区杏林街道办事处民政助理员;丈夫,陈邵新
●地址
集美区杏林街道曾营社区
●心愿
希望更多学校都能普及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
文/本报记者 杨霞瑜
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这是一次性的口对口人工呼吸隔膜,在做人工呼吸时使用可防止交叉感染……”朱春莲拿出长期存放于家中的应急救援包,向记者一一介绍着它们的主要功能。丈夫陈邵新听得很认真,当提到心肺复苏术时,他说:“我已向老婆‘取经’完毕,熟练掌握了常见的急救技能。”
朱春莲在2009年取得“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证书”以来,组织并参与了1000余场应急救护培训。朱春莲从房间拿出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的荣誉证书,“在‘世界红十字日’当天被肯定,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见证了我15年来的志愿服务。”她激动地说。
2008年,朱春莲在杏林街道红十字会工作,由此开启了急救知识宣讲和急救技能科普之路,她不仅在社区、联合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利用单位自有资源开展救护科普,还走进校园。以辖区第十中学为例,朱春莲和同事利用学校每周班会课时间,组织持证应急救护志愿者到学校开展应急救护技能与心肺复苏实操培训。
“我们希望学生们能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及心肺复苏术。”朱春莲说,像高三年段不少学会应急救护知识的学生还会与家人分享,多一个家庭学会技能,社会便多一分安全。
目前,朱春莲和同事仍每周前往第十中学为学生们科普急救知识和技能,至今已有3000多名孩子参与学习。“我们也会组织学生一起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将急救知识和技能传播给更多人。”让朱春莲颇为欣慰的是,孩子们热情满满,不少孩子说以后要考初级救护员证书。
“虽然还没有机会前往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科普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但已答应了孩子,等他们中考结束,马上安排!”朱春莲说,家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支持,自己也始终专注这份热爱,不曾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