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之旧书籍
一块银圆激发我创作
云献智
2023-05-2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我妈是河北乐亭人,十三岁丧母,带着不满四岁的舅舅,承担家务。姥爷在乐亭小南村开食杂铺,每天挑担从县城里进货,看铺子卖货,多数时间都由我妈打理。

  1925年初秋的一个晚上,我妈做好了晚饭,让姥爷带舅舅回家吃饭,她自己看铺子卖货。这时,一个汗流满面的青年来到铺子里说:“我是邻村李鑫己的儿子,叫李芳岐。我是瞒着家里去报考黄埔军校的,身上没带钱,能不能赊我两斤糕点,路上当干粮?”

  我妈为人善良,她早就听说李芳岐在乐亭中学是闹学潮的带头人,从心里敬佩这位反对封建礼教、传播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她二话没说,就给他包了两斤蛋糕、两斤月饼,还在他的包袱里塞了几个白梨,又想他没有路费,怎么能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她悄悄把当天铺子里卖货的钱,连同钱盒子都装进了他的包袱里。

  当晚,李芳岐赶到乐亭中学,校长王岑伯把李大钊的一封推荐信和路费交给他,他才发现包袱里的钱盒子。时间紧迫,不允许他再返回小南村还钱,便带着这令他终生难忘的钱盒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秋,李芳岐黄埔军校毕业后,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往海陆丰组织农工革命军。后来,李芳岐改名李运昌,忙于革命,一直没有时间回家乡,但他没有忘记小南村食杂铺那位默默帮助他的小姑娘。

  1945年8月,李运昌奉命挺进东北,路过小南村时,特意来到我妈的食杂铺,向我妈致谢,并将装着一块银圆(如图)的钱盒子放在柜台上。我妈急了,说什么也不肯收,拿着银圆追出门外,李运昌已经骑战马跑远了。

  我妈珍藏着这块银圆,即便是1962年最困难的时候,也没舍得换钱花。1968年我参军入伍,我妈给我讲了这段往事,并把这块银圆交给我,叮嘱我:“帮难济困,不图回报,是咱家的家训。李将军留下的这块银圆,咱们不能收,你若能见到李将军,替我把这块银圆还给他。”

  1989年,李运昌退居二线。我遵照母亲的遗嘱,找到李老,要把珍藏的这块银圆还给他。李老接过银圆,托在手心,沉思良久,语重心长地说:“你我都是当过兵的人,特别是我这个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兵,深深懂得,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必须把人民的利益记在心上,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临别,李老说:“这块银圆,还是由你收藏吧。你母亲善良的品质和我党我军的传统,你都应该铭记和传承。”我感慨颇深,后来我根据李老的讲述,查阅大量文献资料,1991年写出长篇纪实小说《李运昌》(如上图为封面及内页),1992年出版发行。

  (作者附言:近日回忆起当年创作《李运昌》一书,很大一部分动因来自母亲的嘱托。写一部长篇纪实小说,涉及大量革命史实,要有翔实的图文证据,采访诸多亲历者,比写一部纯文学的小说费时费力。但是写出来,出版发行了,也了却了一桩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