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生物多样性魅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市生态环境局昨日组织开展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
2023-05-23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我市生态环境领域相关代表应邀走进海洋三所鲸豚展馆,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与魅力,增进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吴福星博士分享“厦门湾中华白海豚野外探秘与保护”。  

  参观双髻鲨标本。

  

  唯一一种生活在赤道区的企鹅——加岛环企鹅标本受关注。

  

  代表们参观镇馆之宝之一的腔棘鱼标本。

  文/本报记者 许晓婷

  通讯员 黄磊 陈智勇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春去夏归,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

  为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昨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联合开展主题活动,邀请生态环境领域相关代表,走进海洋三所鲸豚展馆,了解海洋生物的原始风貌、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与魅力,增进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鲸豚展馆令人眼界大开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灰鲸(标本),很震撼!”昨日一早,在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下,代表们刚走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鲸豚展馆,就被这条长约13米、重达21吨的灰鲸标本吸引住目光。

  “这只成年雌性灰鲸,是2011年11月5日在福建平潭发现的。”讲解人员细致讲解道,该灰鲸经我市水陆生物制品研究所历时半年、制作成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各一具,主要用于科研和科普宣传。

  据悉,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鲸豚展馆,是我国第一家以灰鲸为主题的海洋生物展馆。除了展示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灰鲸标本,还展出我国不同海域的各类海洋生物标本或样品两百多件。在讲解人员引导下,代表们在中华白海豚、领航鲸、宽吻海豚、威德尔海豹等海洋生物标本前驻足观看,认真了解海洋生物及其相关保护知识。

  收获满满的现场参观后,代表们共聚一堂,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吴福星博士以“厦门湾中华白海豚野外探秘与保护”为题,与大家一同交流分享。“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健全和完善立法保护、建立搁浅救护网络系统、加强渔业管理,开展饵料资源的增殖流放……”吴福星博士称,希望相关部门持续加大保护力度,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呵护海洋大家庭。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贡献

  紧接着,代表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交流、讨论。

  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庄世坚分享讲述了厦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光荣历史,他指出,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我们要始终牢记嘱托,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切实保护好白鹭、白海豚等珍稀物种。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主任委员陈锦良表示,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市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成绩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不断增强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陈锦良说。

  “每一个物种对整个生态系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生物系统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义务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结合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重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积极贡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此次主场宣传活动外,各区也围绕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同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多角度、全方位让市民朋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凝聚共识、共同守护厦门美好生态环境。

  【成效荣誉】

  一直以来,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我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劲新动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统一。

  成效是最好的说明。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实施海岛生态修复和海岛养护,实施沙滩修复工程和岸线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9.30%,森林蓄积量达到386.16万立方米。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43.51万亩,天然林面积27.70万亩。

  一个个荣誉,见证着我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2020年,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被自然资源部列入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1年,下潭尾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作为“厦门样本”向全国推广。2021年,筼筜湖生态修复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并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厦门珍稀海洋物种中华白海豚保护经验成为全国标杆。

  【亮点】

  四大亮点看保护举措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加强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亮点1

  深入开展

  生物多样性调查

  保护生物多样性,摸清“家底”是关键一步。我市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类型本底资料收集与整编工作。通过引入第三方,开展文献与资料查阅、现场访问、专家调研等工作,多渠道收集全市近五年相关物种多样性调查数据。

  调查数据类型细致全面,包括物种总数、相对比例等的纸质资料或电子资料,并按各物种相关技术规范,制作全市部分物种空间分布图和各区域生态环境类别、面积等专题分布图,编制资料数据分析的研究报告。

  亮点2

  构筑强有力

  保护“屏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近年来,根据省、市工作部署,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逐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同时,制定并印发配套的“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排查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监督工作还延伸至自然保护区涉及的采矿采砂(采石)、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旅游设施和水电设施等非生态活动,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区(地)违法违规行为。对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下发的自然保护区遥感问题进行逐个核查,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销号。

  亮点3

  培育良好

  社会风尚

  守护生态,人人有责。多年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宣传,通过组织栗喉蜂虎保护地观测、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参观、张埭桥水库观鸟等活动,动员公众参与到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动植物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利用电视、报纸以及微博、微信等高效便捷的载体,全方位开展专题宣传,扩大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重要性理念的受众群体,持续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亮点4

  打造绿色

  栖息空间

  改善生物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多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我市累计完成147个“绿盈乡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绿盈乡村”全覆盖。一个个“绿盈乡村”,村容村貌整洁,垃圾污水有效收集处置、生态产业逐步发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培塑、生态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了解,今年来,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各成员将深化一线帮扶,通过开展森林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行动、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等工作,稳步推动一批初级提标中级、中级提标高级的“绿盈乡村”建设,将乡村生态振兴落地落实,使村庄发展更可持续,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有保障。

  【点击】

  亮彩数据

  看保护成果

  ●森林资源与保护

  2021年,我市林地总面积84.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30%,森林蓄积量达到386.16万立方米。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43.51万亩,天然林面积27.70万亩。

  ●湿地资源与保护

  全市湿地总面积约18374.38公顷(不含0至负6米的浅海水域)。2022年,我市累计发布一般湿地名录9905.99公顷,各区湿地资源、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野生动物救助

  2021年10月,厦门市野生动物救助站一处成立,2022年全年,该救助站共出警598次,收容救治野生动物347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蟒蛇45条、眼镜蛇33条,猫头鹰15只,隼3只,其他野生动物65只。

  ●自然保护区考察

  开展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保护区植物物种含:骑马山片区146种,隶属87科131属;五缘湾片区194种,隶属107科168属。动物物种:鸟类18目55科259种,占厦门市鸟类种数的40%,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种;浮游动物7目14科22种;无脊椎动物11目23科38种;昆虫15目89科248种;鱼类5目8科10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3目7科10种;兽类3目4科5种;大型真菌类2目4科7种,是岛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