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考入福建师范学院后,在学校的留影。
1958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
当年,漳州下辖各县,考生均只有一个班的人数,所以全市只在漳州一中设立高考考场,各县考生都得去市里应试。我就读的龙溪中学(今龙海一中),高三文科和理科考生共有60多人,坐汽车一辆不够,车票又贵,所以学校联系了“电船”载我们去漳州。
那时,石码的“电船”是按“水时”(涨潮时间)不定时开航的。记得我们是在高考前一天上午乘船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带队。江边码头上,并没见有哪位同学的家长来送行。到了漳州江边码头,我们下船,然后带上行李,步行去漳州农校。所谓行李,也就是课本、一条被单及牙刷、毛巾而已。
我们就在与漳州一中相邻的农校食宿。住的是教室,将课桌拼在一起当床。夜里睡觉,因为天气热,只盖一条被单就够了。只是有蚊子,点上蚊香也不是很管用,但我们年轻,很容易入睡,一睡着,就不知蚊子叮咬了,但早晨起床,脸上总有被蚊子叮咬的红点。当时,优待考生,一日供应每位考生一两猪肉,我们吃得不错。
高考结束后,我们还去漳州的人民会场看了一场免费的电影,至今仍记得,片名是《神秘的旅伴》。
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填报志愿可不像如今,有一本册子,列出各高校的名称、录取分数线、专业及招生数,考生和家长可以参考挑选。我和同学们都只是根据各自知道的大学填报志愿。我那时只想读中文系,又听人说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的中文系不错,所以就填报了这所大学。过了一个多月,有个年轻女教师来我家,送上了录取通知书,我被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正式录取了。
我当时并不知道“师范学院”意味着什么,报到后才知道这所大学是培养教师的,我不禁有点后悔,想放弃,第二年再参加高考。同宿舍一位同学极力劝阻我,说:“现在进可攻退可守,文学家叶圣陶也当过教师。”我被他说服了,打消了糊涂的念头。后来,我真的当上了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还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协会。至今,我对这位同学都感念不已。
回想我当年参加高考,与现在比,也同样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考生条件优越多了,也因此,我认为要一代胜过一代才是,年轻学子千万别辜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