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小行星什么来头?
大小相当于两个自由女神像,
据推算1980年时就曾掠过地球
这颗小行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吗?对此,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表示,这颗近地小行星2023 CL3在今年1月下旬被发现,个头约为纽约地标自由女神像的两倍多。这个体型的小行星如果真的撞击地球,可能会造成区域性损毁,损毁面积大概是几个中型国家那么大。
5月24日掠过地球时,其距离地球不到724万公里。赵海斌说,这个距离虽然对于整个太空来说并不足够安全,但这一次它不可能碰撞地球。
赵海斌还表示,从飞行轨道推算,它其实在1980年时就曾飞掠地球。只不过当时观测条件不够,未能发现。
为何是“潜在威胁”?
系天文学定义,与近地小行星的大小和距离有关
既然如此,为何NASA要将它视为“潜在威胁”?“‘潜在威胁天体’是天文学上的一个定义,并不意味着构成了直接威胁。天文专家会把和地球轨道交汇距离足够近,体积又足够大的近地小行星归类为潜在威胁小行星。”赵海斌说。
随着观测技术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近地小行星进入科学家观测视野。赵海斌说,自1932年科学家们发现第一颗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至今,已有2000多个小行星被归入此列。
以紫金山天文台为例,今年才过了不到5个月,赵海斌和同事们就已发现9颗近地小行星,其中有2个具有“潜在威胁”。
其中,最近的一个小行星是紫金山天文台在4月25日发现的,名叫2023 HO6,预计在今年7月5日左右飞掠地球。它的最大直径比2023 CL3还要再大一些,掠过地球时的距离大概为200万公里,也比2023 CL3近不少。但即便如此,赵海斌判断,2023 HO6同样不会对地球造成影响。
赵海斌说,虽然地球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直径10公里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等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但这样撞击概率的时间间隔可能是亿年。而体积小的小行星即使与地球轨道交会,大多数会消失在大气层中;而更多的时候,小行星只是悄无声息地与地球发生着“密接”。
有真实威胁该怎么办?
跟踪定位小行星,通过撞击改变其轨道;
我国计划在2030年实现对小行星的动能撞击
赵海斌表示,防御小行星撞击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它们搜索出来。此后,经过精密的跟踪观测、定准轨道,科学家才可以预警。据NASA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5月,已有28884颗近地小行星被发现,其中直径超过140米的就有1万多颗。
当然,除了定准小行星轨道,科学家们还要识别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此判断需要采用什么样防御手段。
如今人类防御小行星的手段绝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最成熟的还要数动能撞击防御技术,即通过主动撞击让小行星改变原本轨道的方式避免撞击地球。2005年,人类首次用撞击器撞击彗星,证明了动能撞击防御小行星的可行性。2021年,NASA和ESA(欧洲航天局)联合开展小行星撞击偏转评估计划,针对动能撞击防御技术进行了进一步轨验证试验。
“从数据来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试验。”赵海斌说,现在最期待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上个月末,我国深空探测实验室首次详细地向公众介绍了我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该计划将在2030年实现对小行星的动能撞击。
本组文/综合浙江日报、四川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