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厦门远海全自动化码头,体验被业界称为“魔鬼码头”的“魔鬼速度”;走进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了解中欧班列、国际贸易重点项目;走进海丝中央法务区,感受厦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积极探索……昨日是2023年“央媒话厦门·‘一带一路’厦门行”集中采访活动的第二天,媒体记者们将纸笔和镜头对准港口码头、厦门自贸片区、海丝中央法务区、象屿集团等,近距离感受厦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黄琬钧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厦门远海全自动化码头
传统码头变身智慧码头
新闻媒体记者在厦门远海集装箱自动化码头采访。
空无一人的码头上,一个个集装箱被精准吊起,放置在一辆辆无人驾驶的小车上,随后运输到指定位置。这是被业界称为“魔鬼码头”的厦门远海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以下简称“远海码头”)每天都会发生的场景。
“传统码头的智能化是如何实现的”……看着眼前神奇的一幕,记者们争相抛出问题。这座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码头,是我国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是全球第四代自动化码头,也是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2020年,远海码头成为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截至2022年底,码头已完成5G无线基站的建设、5G模组的改造、16台基于5G轨道吊的远控改造,以及无人集卡相关行业标准编制。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我市积极开辟“丝路海运”航线。丝路海运国际联盟秘书长、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表示,自2018年12月开行以来,共命名100条“丝路海运”航线,通达43个国家的117座港口,“希望通过贸易往来,加深‘一带一路’沿线港口与国家的往来,为畅通物流大动脉、促进区域经济联通提供有力支撑。”
厦门港口管理局自贸办干部蒋碧簪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厦门港“一带一路”航线累计完成箱量超1200万标箱,厦门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的海上货运往来日益紧密。
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法治创新平台
新闻媒体记者走进海丝中央法务区法务科技展馆。
媒体记者们走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入了解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公证、司法鉴定等“全要素”“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在厦门涉外海事法庭、厦门国际商事法庭,倾听法院以专业审判助力打造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的故事;在法务科技展馆,参观法务科技产品,直观感受法务数字化建设带来的全新法律服务体验……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昨日,市海丝法务办专职副主任林应钦介绍,从“一纸规划”到“多点开花”,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运行以来,高能级法务资源集聚发展、法务产业生态圈逐步完善、品牌影响持续扩大,朝着“打造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两岸融合发展法治实践地、法务科技创新聚集地、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示范地、数字经济治理先行地”的目标不断迈进,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法治创新平台和法律服务高地。
2021年,中国新闻社记者李思源见证了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开始运行的时刻。昨日再次来访,他说:“很高兴看到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又迈上新台阶,助力构建起一个更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有效减少对外贸易的沟通成本、法律成本,更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走进来’,大家更愉快地做生意。”
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
中欧(厦门)班列深耕国际物流新通道
在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的海投物流集拼箱中心,货物在这里拆拼,将搭上中欧(厦门)班列。
2015年8月16日,首列中欧(厦门)班列从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出发,横跨亚欧大陆直抵波兰罗兹,打通了一条国际物流新通道。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穿针引线”。厦门发挥“丝路海运”核心区优势,支持“丝路海运”班轮与中欧班列对接,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过境货物海铁联运。目前,中欧(厦门)班列已稳定开行中欧、中亚、中俄三条国际货运干线,形成了“海丝”与“陆丝”无缝衔接的国际物流通道。
依托不断织密的中欧班列国际物流网,中欧(厦门)班列从前端运输延伸到终端消费市场,催生了物流业与商业衔接的新业态。在前场物流园,前场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已完成建设。今后,中欧(厦门)班列将转移至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始发,在片区内可更高效实现货物集结。
“‘一带一路’倡议为亚欧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欧(厦门)班列就是最好的见证。”香港商报厦门记者站站长胡薇说,“这次采访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非常震撼。期待厦门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将更好记录在厦所见所闻,让更多人了解厦门。”
象屿-德龙印尼年产250万吨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
带动全产业链营收超1000亿元
“2022年,我进入项目工作,这个项目有16000多名印尼员工,他们大多数来自当地的肯达里市。项目进驻以后,我清晰地感受到城市的新面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座真正将不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昨日下午,在象屿集团大厦,来厦参加培训的印尼员工邓海龙(SENDY IRAWAN)接受了媒体记者们的采访。
邓海龙口中的项目,指的是象屿-德龙印尼年产250万吨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这是象屿集团与国内不锈钢行业民企龙头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大型海外项目。印尼拥有丰富的红土镍矿和劳动力资源,但产业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项目嫁接了中国、印尼双方的优势,园区位于印尼东南苏拉威西省,集矿产资源开发、生产冶炼、精深加工和港口物流为一体。
象屿集团副总裁林俊杰告诉记者,项目是厦门国有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得到了印尼当地政府、海内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已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实录。
截至2022年12月,项目已累计生产不锈钢超320万吨,带动进出口贸易额超100亿美元,带动全产业链营收超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