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之旧证件
“高烤”滋味 终生难忘
方永生
2023-06-06 00:00来源:厦门日报

  1

  2

  五月一过,高考的气息随之扑面而来。说来也巧,上周老婆收拾屋子,居然找出了我40年前的高考准考证。

  1981年,我从漳浦县湖西乡华侨中学考进省级重点中学——漳浦第一中学。班里的同学几乎都是各个乡镇的中考状元。全县最好的高中生都集中于此,学习气氛很浓。同学埋头苦读,老师耐心辅导。尤其在高考前两个月,大家拼命冲刺,每天早起晚睡。晚上熄灯后,有的同学还冒着违纪的风险在被窝里继续背书。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成套的复习材料,除了教科书,老师偶尔发给我们几张油印卷子,其他的复习题则需要我们自己从黑板上一一抄下来。

  县城到湖西乡大概三十多公里,每天只有一趟农村客运班车,下车后还得走上八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家。因为没路费加上学习紧,我很少回家。开学从家里带些萝卜干、咸菜到学校配饭,家里挤出的伙食费也只能保证每日三餐素菜加米饭维持不饿,偶尔吃到一点荤菜,就感觉好幸福。二十来个同学挤一间大宿舍,公共卫生间里只有冷水洗澡。一个人远离父母在外求学,学习全靠自觉。高中短短两年,陪伴我的只有课本、作业。图书馆、校园的小树林、操场上都留下我看书、背单词的身影。

  高考那三天正值盛夏。那会儿不知道空调为何物,连电风扇都没有,考场热得一塌糊涂。考完,我身上的背心裤子都湿了,那“高烤”滋味一辈子难忘。那时,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政治是必考学科。语文、数学各120分,政治、英语、物理、化学都是100分,生物50分。第一场考语文,作文题是漫画《找水》,要写一篇说明文和一篇议论文。这给当时习惯根据一段材料或命题写作的考生打了个措手不及。我语文只得了75分。比较满意的是数学,考了103分。对于初中才开始学26个字母,英语基础差,能拿到78分的英语成绩,则是我高中孜孜苦读的回报。

  我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土里刨食,他们连我哪天去高考都不清楚,还是在村小学教书的堂哥听广播才知道高考结束了。我自己把行李背回家,就下田帮父母去割稻插秧了。

  当时是考前填报志愿,因为县城鹿溪糖厂有位工程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上世纪80年代广东经济比较发达,我就自己做主填报了位于广州市的华南工学院。分数出来,我考了509分,超出理科录取线59分,我知道自己有“戏”了。等乡里来人通知拿户口本去领录取通知书,乡邻纷纷到我家贺喜。“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跳出农门”,我知道自己算是成功迈过人生征途至关重要的一关。

  这张准考证是我青春岁月的一份难忘见证。准考证一面是准考证号、姓名、报考科类等信息(图1),一面是考场规则、考试科目时间表(图2)。虽然没有注明是哪一年,但1983年于我是那么刻骨铭心。40年倏忽即逝,看着准考证上那张稚嫩的脸庞,那些于艰苦中执着追梦的点点滴滴,仿佛还在昨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