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意思是,唐棣的花朵,正翩翩地摇摆在枝头,我怎能不思念它们呢?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对此,孔子却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指出,这并没有真正想念,若是真想念,又有什么遥远的呢?“何远之有”与“何陋之有”一样,都在阐发个人心中一种理想状态: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我不觉简陋,它便不陋;虽然相隔距离遥遥,但我不觉遥远,它便不远。
从最明显、最朴实的视角来看,孔子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友情、亲情、爱情。理想条件下,友人之间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惺惺相惜。然而,人的一生是不断从一个车站奔赴另一个车站的过程,甲去了这边,乙到了那边,我们与曾经朝夕相处的同龄人分别后,由于身处不同环境,接下来的成长轨迹会极大地改变各自的思维、心智。鲁迅在《故乡》中,即使再怀念闰土月下瓜田里刺猹的英姿,也不得不正视现实——他们之间,由于种种外界因素,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儒家眼中,理想的亲情其实是不要有太远距离的,有距离,也要让父母知晓自己身在何方。但即使是在古代,进京赶考也必须离别家乡,远离亲人,何况我们今天,上大学需要离家,工作了需要出差,陪伴在亲人身边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而城市中“空巢老人”不少。晚辈对于长辈大约是这些情况,其实,长辈受制于经济状况等因素也难以长时间陪伴晚辈。网上经常出现一些视频,春节过完,父母背起行囊离家打工,而小孩在后面哭着追逐,此类场景不免令人叹息。一些儿童从出生到上学一直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父母在外务工,节假日才得一见,这无形中使得亲情淡漠,远离了“何远之有”的理想状态。
理想的爱情,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他们中间隔着一条江的距离,但是只要心心相印,便可以继续相爱。今天,地域因素成了婚恋的重要条件,“异地恋”虽然有高速交通工具作为支撑,仍令青年男女头疼不已。父母一般也会犹疑,要不要让子女与相隔甚远的伴侣恋爱结婚。可见,爱情上的“何远之有”是有着重重阻隔的。
《诗经·蒹葭》被看作男子思慕心中女子的诗,但“美人”在中国古代除了指女子,还指俊美的男性和贤德的君子,甚至是君主,因此也有人说《蒹葭》中的“伊人”代表了吟诵者的梦想。《论语》中的话语多言近旨远,孔子的“何远之有”恐怕也不止一层含义。除了情感,还有着对理想的追寻。现在部分专业被称为“天坑专业”“冷门专业”。几年前,考古女孩以高分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学,引起一片哗然,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理由,莫衷一是。但就此事来看,梦想的追求和实现并不简单,并非“心向往之”就可做到。激励他人时,我们喜欢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但“平芜尽处是春山”在欧阳修的词中还有下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经历万难,终于看到了原野之上的隐隐春山,但所思念的人还需要翻山越岭才能相见。
这样看来,“何远之有”不仅是一种心理,更是一种信念。现实中,只有信念是不够的,但是,有了“何远之有”的信念,才可能有机会。